“过年要去哪里?要我说,哪里都不如家里好啊!”除夕的前几天,常年一直在外学习、工作的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终于披星戴月地回到了汕头的家。虽说相隔上次回汕也不过半年的时间,但看着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和也已不再年轻的姐姐、姐夫,他心里还是有种久别重逢的心酸。
“新的一年,父亲就84岁了,人一老感情都比较脆弱,特别想一家子过年的时候团团圆圆。特别是我常年累月都在外漂泊,没什么机会好好尽一下孝道,所以不管多忙,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一般春节我都会回来汕头过,尽一下孝心,满足老人家的心愿。这个春节我会住到年初十再走,尽量争取多点时间和家里人呆在一起。”杨煦生这样告诉记者。他说,不管走到哪里,有亲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平时自己就像风筝一样四处飞,可绳子的另一端始终连着家。春节一到,自己就会“自动自觉”地往回飞,寻找那久违的亲情与温暖。
除夕晚上,杨煦生和家里人一起动手,打边炉、炒菜,忙得不亦乐乎。“让我老头子来露一手给你们瞧瞧吧!”看着大家都有得忙,杨煦生的老父亲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暗笑,知道老人家又要亲自“上阵”,炒上几个拿手好菜了。很快,一家子团团圆圆地围坐一桌,吃起了香喷喷的团年饭。“噗噗噗”,火锅的汤沸腾起来了,浓郁的香氤氲在空气里,家里一下子变得热乎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漾开了舒心的笑,大家一起举杯相庆,祝愿来年一切顺利。
望着窗外闪亮的万家灯火,杨煦生说,我希望汕头在马年里“马上发展”,市委、市政府有更大的作为。也祝福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干事情有更大的动力,日子更红火,生活更富朝气、更有生机! 本报记者 陈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