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立轩) 自本报报道厦门七旬老人跨省寻亲一事后,连日来有不少读者向本报咨询。近日,一名澄海读者来电表示,经仔细对比新闻中的线索,他觉得寻亲主角季先生有可能是自己的亲戚。而记者发现,在季先生与这名读者各自提供的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吻合的。
“杨记者,你能不能把季先生的电话给我,我想先和他联系。”这名读者姓黄,电话中他显得有些激动。黄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中有一名78岁的老婆婆,这名老婆婆有一个弟弟,但至今已失散数十年。日前看到本报报道后,他觉得新闻主角季先生不仅五官与老婆婆十分相似,就连其提供的线索也有不少吻合之处。
原来,黄先生口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当年这名老婆婆只有八岁,她的弟弟三岁。当时,潮汕地区赶上“大饥荒”,老婆婆一家人没有食物可吃,看到弟弟身体日渐变差,连路都走不稳,爱子心切的妈妈只能将弟弟送给其他人家收养。就这样,这对仍未懂事的姐弟从此生活在两个不同家庭,一直未有见面。据黄先生介绍,大约是1944年,老婆婆的弟弟被送到梅州大埔并转交中介,中介写了一张凭证,但老婆婆的妈妈在回程时不慎弄丢,之后就与弟弟失去联系。记者从此前季先生提供的资料中发现,他身份证上的生日刚好是1944年,而被抱养的地方是福建长汀,此处距离梅州大浦仅约200多公里。
季先生是否就是老婆婆失散多年的弟弟?据季先生此前介绍,他被抱养时大约是一岁多,而老婆婆的弟弟送人时已有三岁。不过,就当记者准备进一步核实时,身在厦门的季先生却向记者透露一个巧合的信息——他是三岁左右被抱养的。据季先生介绍,连日来,急切寻亲的他走访了不少养父的老朋友,综合各方记忆,当年他被抱养时已有三四岁,而非自己此前推测的一岁多。如果季先生提供的信息准确,那么他与老婆婆弟弟的年龄也完全符合。
目前,家住澄海的黄先生已与寻求主角季先生取得电话联系。对于老婆婆与季先生是否真的就是姐弟?本报将作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