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培娜
清晨,和煦的阳光洒进枫溪区西边小学整洁的校园里,给葱葱郁郁的绿树镀上一层闪亮的金光。红瓦白墙的简朴教学楼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分外响亮:“读书时,先坐正,头抬起,腰挺直;手拿书,眼平视,一心意,牢记清……”“升国旗,要肃立,见老师,问声好;礼貌语,多使用,请教人,要诚恳……”
这一首首轻快活泼的“三字经”,是校长蔡幼平花了一个月时间精心创编的。这些“三字经”共有《小学生一日常规》、《良好的十条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十条行为习惯》三大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常规,例如端正读写姿势、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等,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质。
谈到创编“三字经”的缘由,蔡幼平便打开了话匣子:两年前,他到西边小学任职,便碰到了不少难题。原来,作为村一级小学,西边小学不仅规模小、底子薄,240名学生中还有一半是外来工子女。他发现,许多外来工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导致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性格发展也容易出现偏差,这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孩子极为不利。于是,蔡幼平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习惯就是希望”的口号,并将“习惯育人”作为办学特色,在全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习惯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尽快走上身心发展的正轨,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除了让学生在晨读时诵读“三字经”,蔡幼平还常常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为学生深入讲解“三字经”各部分的内容。不仅如此,蔡幼平还创编了《家长十大好习惯》、《教师十大好习惯》,通过规范家长、教师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们树立起好榜样。为了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追踪,蔡幼平特地对《学生手册》进行大面积修改,增设了学生在校、在家好习惯量化评分表,让“好习惯”成为评价学生的一把重要标尺,带动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踊跃评先评优。
两年来,蔡幼平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们的衣着整洁了,指甲剪短了,总爱趿着拖鞋的脚丫换上了干净的白布鞋。午写时段,学生们静心学习,学校里井然有序,学生之间基本不再出现吵闹打架的现象。如今,最让学生们感到自豪的,就是被学校评选为“十佳习惯好少年”……
蔡幼平常常提到,“要读书,先做人”,要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为此,心思细密的他从学校的环境布置着手,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他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让每面墙每个角落都成为德育工作的“小阵地”:教学楼外,《弟子规》宣传栏、“十佳习惯好少年”德育栏等分外醒目;教室的大门上,不仅写着班级的口号,还张贴着老师学生们温馨的“全家福”,照片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见证了每个班级的团结友爱。今年3月,蔡幼平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关系疏离的问题,专门邀请了北京感恩励志教育演讲团的专家,为全体学生和家长举办感恩教育专题讲座。这场洋溢着浓浓温情的讲座,让孩子们学会理解父母,知恩图报,让亲子间增进感情,心手相牵。
蔡幼平深知,真正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决不可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作为西边小学的“掌舵人”,他选择了“绿色的校园,绿色的教育,绿色的人才”作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选用了一抹富有朝气的新绿,作为西边小学校徽的底色。他的梦想,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他希望,西边小学的孩子们,都能够像学校里的绿树一样健康成长,自由舒展着日渐茁壮的枝丫,萌发出面朝太阳的片片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