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想请问深圳的家长们,有多少人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民办学校呢?答案或许不言而喻,为了考取名校挤破了头,学位房价格飞速猛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不输给别人,民办学校几乎是不会去考虑的。此次回老家
普宁市过春节,记者发现,民办学校处于强势,以至于我进入公办学校执教的同学,为了养家糊口,多数都有兼职。
高考前10名 民校占8人
我的家乡
普宁市,地处
潮汕平原,行政上隶属于
揭阳市,据称有常住人口350万,是中国内地人口第一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重商之地,改革开放后普宁商贸曾独领风骚,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列。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迅速衰落,与整个潮汕乃至粤东地区一样,沦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洼地”。2012年,普宁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 .03亿元。无论是G D P还是财政收入,人均水平都居全省后列。但潮汕人历来重商善商,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加上毗邻珠三角,大量普宁人外出经商,成功后“反哺”故里,当地民富殷实,路上豪车名车随处可见,各种高档商店林立,与政府财政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官贫民富的局面,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非常鲜明的公弱民强。这次春节回家,我特意到当地几家“连锁经营”的民校集团看了看,基本都是气势宏伟的高楼、崭新的校车和整洁宽敞的橡胶操场。路上随处可见各种民校的宣传广告,当地电视台播放的是民校的贺年辞,甚至在亲戚家中,我还看到印有某民校名字的一次性杯子。
表象的背后,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2013年普宁中考,成绩前3000名的考生中,有2800名来自私校,占了九成多。摆在我面前的,是普宁市教育局去年8月15日发的一份表彰文件。2013年获奖的10名高考尖子生(理科总分全市前六名共6人、文科总分前四名共4人)中,竟有8人来自民办学校,前三名都是民校学生。获奖的20名优秀中考考生,竟然全部来自民办学校。而且这20名学生中,除了有8人被普宁最好的公办高中、国家示范高中―――普宁二中录取外,其他的都被民办高中“挖走”。获得表彰的5所学校,只有普宁二中1所公办学校,其余4所均是当地民办强校。
反观深圳,相信绝大部分的深圳家长都有这样的共识:公办学校整体强于民校。每年的中考,大量学生拼命往公办普高挤,全然不顾专家“职业学校和民校也不错”的呐喊,普高的录取分数线远高于民校和职校。2012年高考,南都记者将深圳中学、实验高中部、深外和宝中、红岭这五所学校的上一本线考生相加,得出的数据是1999人,这已经接近深圳所有上一本线考生数4169人的一半。如果加入深圳高级中学的一本上线人数,则几乎可以肯定过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高分考生来自公办学校,哪里还有民校的影子?
民校工资曾高出公办数倍
其实,10多年前我在普宁上中学时,也是公办校强民办校弱。当年高考前十名大多数来自普宁二中,还有两三位来自其他公办学校。而向普宁二中输送优质生源的,也基本是各镇的重点公办初中。那么,普宁的教育面貌,何以在短短1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资差距,几乎是所有受访教师异口同声的回答。35岁的邱文权,在普宁教育界早已闻名遐迩。他敢于针砭时弊,实名揭露当地教育沉疴,从普宁教师住房公积金被拖欠到公办教师流失,这些现象能得到曝光,都与邱文权的努力分不开。
2004年,邱文权从一所小学转入普宁泥沟初级中学教书。据他分析,多年来普宁公办教师工资极低,是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我2001年当小学老师的工资是700多元每月,2004年到初中是900多元。一直到2012年,也才一千多元。”
这样的薪酬水平,在商业发达、民富殷实的潮汕地区实在没有竞争力。邱文权说,从2005年开始,随着当地民办学校的兴起,公办教师跳槽到民校渐成风潮。“十年前我们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的时候,民校已经有三四千了。”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当时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校领导,后来也跳槽到民办学校。我身边从教的同学中,也有不少投身民校。此前有媒体报道,估计有400到500名普宁公办教师被“借用”到民校,他们的编制仍保留,上级下拨的工资却由教师上缴给当地财政。事情曝光后,广东省教育厅介入调查,并表示当地民办学校聘用公办学校教师,是经普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但具体操作方面确实存在漏洞和不规范的地方,公办教师上缴工资做法不妥,省教育厅要求
揭阳市教育局对收缴的教师工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坚持在公办学校留下来的,也按捺不住骚动的心。以我身边从教的初中同学而言,他们一般都是在中师毕业后进入公办学校。像邱文权一样,十年的时间里,他们拿的工资都在数百元到一千多元之间。生活的拮据让大多数人鼓捣起第二职业:有的在设计公司兼职,有的业余时间推销保险、开网店,邱文权也坦诚地说,他会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副业:经销电脑、蜂蜜、苦笋、书法作品、鹅卵石足底按摩毯等,补贴家用。“兼职最多的,就是推销保险、化妆品,或者开网店卖衣服,我估计普宁的保险行业,有一半的兼职者是老师。”邱文权笑着说。
公办学校近年重新崛起
民办学校的崛起,公办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的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大量生源从公办校转入民办校。邱文权说,他所在的初中,学生人数最多时有一千三四百人,现在初一只有5个班,大约230人,初二、初三各有6个班,全校也就800人左右。
“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每年都在减少,民校抢夺生源、计划生育都是原因。”我的初中同学阿文目前在一所初中教书,他说,“我们学校好多同事,都不让孩子在本校读书,都送去民校了。虽然学费高点,但他们管理好,老师负责任,教学质量高。”另一位同学阿龙是邱文权的同事,他斩钉截铁地说,“以后我的小孩,绝不读公办校。”
公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早已实现免费,但民办校收费不菲。以某实验学校初中部为例,一个初中生每个学期缴纳的学费4600元、午餐费、晚餐费各800元,如果选择住宿还得缴纳早餐费200元、接送费900元、寄宿费2200元,一年下来要1.7万元。该校小学部只是每学期学费便宜了900元,以及不用交晚餐费,一年费用也超过1.5万元。“基本一年都要一万五以上,我负担不起,小孩只能读公办学校。”邱文权说,他的小孩正在公办校读一年级。
优秀教师流失了,但因为有调动和补充,一些学校的教师数量仍基本保持不变。“我2004年刚来的时候,每周上14节课,现在只上6节课。”邱说,因为他还帮镇里教育部门做些出版工作,所以情况较特殊,但他身边的同事,基本每周也就上8到10节课。阿文也说,他们现在的课比以前少了,大概每周10节。
财政的问题还是要财政来解决。可喜的是,近年来普宁的商贸和社会发展迅猛,大有再战江湖的味道。年前开通的厦深铁路在普宁设站,也为当地谋划新一轮发展增添了不少底气。邱文权说,仅在2012年公办教师就涨了两次工资,共800元,现在一般教师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山区教师还有每月数百元的津贴。当年跳槽到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多将编制保留。现在政府开始介入调查,而随着公办学校工资普涨,一些在民办校高压下的老师们,也有回流到公办校的。“现在工资水平慢慢拉近了,有些想轻松点的,就回到公办校来,以后退休也有个保障。”教美术的阿文说,他们学校所在的燎原镇,正在争创教育强镇,去年在学校硬件方面有很大投入,给每个教室都配了电脑,学校还有了专门的美术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记者手记]
财政实力决定
办学模式
对比深圳和普宁两地教育,让人感慨良多。这样的对比,并非用一种模式否定另一种模式,其实两种模式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财力雄厚的深圳,公办学校一枝独大,今后如何以更灵活的方式激发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活力?
而苦于财政压力的普宁,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当思考如何确保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填补公办教育的短板,或者像深圳那样,为在民校读书的符合条件的学生,也提供一定的资助。今日普宁的教育面貌,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来财政薄弱结出的苦果。“欠债”太多,要弥补自然不易。
但是,无论对深圳还是普宁而言,推动教育发展都是政府无法推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