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方晓F)落日余晖,一艘骨灰撒海专用船只行驶在莱芜岛和南澳岛间的海域。骨灰海葬仪式开始,家属们将伴着鲜花的骨灰,缓缓撒向大海,对亲人寄予无限的哀思。这是近日澄海区举行的骨灰撒海仪式。记者了解到,在澄海,新兴环保殡葬方式——海葬已成风尚,骨灰撒海占全年火化总数比例已达70%,几乎隔几天就有集体海葬,平均一周一次。
据了解,澄海区面积约347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约0.3亩,土地资源十分紧缺。1998年6月,该区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翌年实现了火化率从原来的2.5%到100%的上升。但部分骨灰二次土葬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丧属甚至将领回的骨灰擅自撒向江河或沿海浅滩,影响了养殖环境,沿海养殖户意见纷纷。2001年,澄海区取消了原来由村(居)委会出具证明领回骨灰的做法,全区火化后的骨灰只能选择寄存骨灰楼、安葬公墓、撒向大海三种处理方式。
记者还了解到,委托火葬场集中出海撒放的收费,从一开始的60元普惠性收费,到2011年8月1日升级为由政府“埋单”。而丧属自行撒放骨灰的海葬,则由民政局专门挂钩一艘私营的骨灰出海撒放专用船,并为此修建了出海停靠码头。莱芜岛和南澳岛之间的海域水流汹涌,能把骨灰全部冲入大海,而不会引起回流。
能如此成功推行新型环保殡葬,和“老年人协会”——即当地俗称的“老人组”有莫大关系。澄海区溪南镇东社村还专门聘请乡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治丧主持,积极引导村民文明节俭办丧事,大力宣传骨灰撒海是先人最好的归宿,得到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