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城市精神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清代中叶,汕头开埠之前,
澄海的樟林港被誉为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
潮汕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经商谋生。据考查,从乾隆至咸丰期间,单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到暹逻 泰国 的,就达到150万人。
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先民乘红头船走出潮汕谋生,对这个族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他们面对海洋,开阔了视野,舒张了心胸,眼光放得更远。先民们乘红头船出海,从一开始就必须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首先面对的是海上航行的艰辛,他们临危不惧,顶风而上,必须有这种勇气、这种精神,才能战胜滔天巨浪,抵达希望的彼岸。来到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什么都是陌生的,必须从零开始。潮汕先民们在这个严峻的考验面前,必须艰辛奋斗,才能在此地站稳脚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
陈伟南先生在1937年独自到香港谋生,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取得骄人成就。他不忘家乡,先后在内地捐赠公益事业达到一亿元。这些潮汕翘楚因为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造就他们宽广的胸怀,才会有报效祖国的愿望;因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才会有报效祖国的实力。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多次提到要研究“红头船精神”,就是为了使这种“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潮汕先民乘红头船出外谋生,催生了以海洋文化为内核的“红头船精神”,这是先人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潮汕文化的精华,红头船正是汕头精神的象征。现在,汕头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