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埠酒楼业发达,1928年出版的《新汕头》一书就记载有酒楼、茶室各十数家,共20余家。1934年的《汕头指南》记载:“本市酒楼、茶店、饭馆共30余家。在商场热闹时,一般富商、阔客,通宵达旦,沉醉于酒海肉林中,故酒楼营业蒸蒸日上”。直到现在,不少人仍记得这么一句话:“中央好架势、永平好布置、陶芳好鱼翅、中原好空气。”而其中的永平酒楼,就坐落于永平路11号的汕头大厦,作为当年汕头埠最高档的酒楼之一,它对研究汕头的开埠史和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外马路拐入永平路,就会发现一座8层高的大楼矗立在路边,与附近低矮的民宅相比显得尤为醒目。招牌上“汕头大厦”四个大字有些褪色,大门已经用水泥墙封堵起来。抬头望去,发现大厦的一些窗户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些斑驳,但能看出它曾经的气派,可以想象得出当年达官贵人们在这座酒楼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
据资料记载,汕头大厦建成于1933年,为一座三开间的八层钢筋水泥建筑,其中七八层向后缩入。大楼至改革开放前仍然是汕头最高的楼房。大楼立面对称,入口处为两层通高的拱门,门框上饰有许多彩色灯饰。外立面各层均有挑出阳台并装饰铁栏杆,其中二至四层的开窗规则为八扇长条木窗,五层为矩形两扇窗,而六层则向内凹进,并饰有罗马柱。建筑外立面十分注重铁门、铁窗和铁栏杆等铁构件的应用,在该片区的建筑中十分特别。
市餐饮协会会长肖文清曾在汕头大厦工作20余年,对它的历史相当熟悉。肖会长介绍说,汕头大厦最初名为“擎天酒楼”,后来改名为新永平酒楼(区分于永平路2号的永平酒店),解放后才更名为汕头大厦。汕头大厦经营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身。汕头大厦布置十分奢华,除了有进口电梯之外,还有进口灯饰、象牙筷、玻璃器皿、铜转炉,房间里摆设的都是酸枝桌椅,故有“永平好布置”一说。酒楼的潮菜大厨许香童因烹饪技艺精湛,名扬餐饮界,因此有“天顶雷公,天下香童”之美誉,汕头大厦也被业界誉为“粤东地区餐饮业代表”。
肖会长告诉记者,“文革”期间,汕头大厦因为“走资本主义路线”而遭到批斗,停业了28天,恢复经营后生意依然热闹。直到改革开放后,汕头大厦渐渐没落,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营业,大楼因此空置。后来曾有人想将汕头大厦修复盘活,但因荒废太久,里面的电线、水管老化破损严重,修复成本太高而放弃。
如今,汕头大厦铅华褪尽,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景象只存在于小部分汕头人的记忆之中。2011年,汕头大厦被列入《金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之中,许多老街坊希望尽快启动老城区改造建设,修复“活化”汕头大厦,让这座老建筑重焕生机。
本报记者 黄泽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