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读高中上大学不再是件“稀罕事”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本报今天起推出“共圆中国梦――共和国同龄人话变化”栏目,报道我市各行业跟共和国同龄的市民,通过讲述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切身体会,折射我市65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陈培娜

  

  每天清晨,退休教师杨联国都喜欢到西湖公园散步。晴朗的天气里,和煦的阳光给翠绿的西湖山披上一层金光,鸟儿们在枝头欢闹,掷下声声清脆的鸣叫。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杨联国感觉神清气爽。

  离开三尺讲台的这几年来,这位和新中国同龄的老教师过着恬淡而充实的生活。回首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65个春秋,杨联国深有感触。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他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大地和潮州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令他欢欣鼓舞。“潮州的教育事业充满希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联国高兴地说。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上学读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提起远去的童年,杨联国仍然记忆犹新。对热爱知识的他而言,校园生活更是人生当中十分难忘的经历。7岁那年,杨联国和其他同龄小伙伴一起,光荣地成为市区太平路小学一年级新生。上学之前,母亲用粗布为他缝制了一个小袋子,用来装教科书。当时,每个学生能够拥有的学习用品很少,通常只有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尺子,却被大家视为珍宝。“由于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孩子们都没啥零用钱,学习用品都要省着用,根本没有钱买课外书。”杨联国感叹道。

  记者从杨联国口中得知,由于上世纪60年代教育资源稀缺,加上不少孩子家境拮据,通常只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才能升学读初中,能够上高中的学生就更少了。在潮州地区,很多女孩子不得不辍学务工,过早地成为劳动力。

  “我读高中时,市区只有金山中学和高级中学两所高中。你看,现在不一样了,南春中学、绵德中学都办起来了。各所中小学的教学条件都比过去要好得多。”杨联国说,“如今高中阶段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像市高级中学,一开始只有几百名学生,现在都发展到3000多人啦。”

  由于升学机会来之不易,杨联国分外珍惜在校读书学习的时光。勤奋好学的他在1974年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被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正式“晋级”为大学生。那一年,潮州仅有50名幸运儿成功圆了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杨联国选择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引领学生迈进知识殿堂的人民教师。那正是1977年,国家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杨联国担任高考监考老师,亲眼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看到潮州城乡各地的众多知识青年兴奋地涌进考场,扣响一扇扇实现大学梦想的大门,他和学生们一样,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和欢喜。

  恢复高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们的命运,还有整个国家的未来。正是那一场考试,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春天,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读书学习的热潮。直到今天,读高中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件“稀罕事”。今年高考,我市有8250名学生上了本科线,上线率达到38.7%,入围总数18468人,各批次上线率及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潮州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让杨联国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教育搞好了,一个城市定能兴旺发达!”

  坚守工作岗位的32年来,杨联国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说,随着祖国教育事业大发展,人民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第一个月工资是38.5元,后来逐渐上升到近百元、上千元,时至今日,工资比以前翻了好多倍。后来,一家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回想过去,再瞧瞧现在,杨联国对家乡潮州的不断发展进步感到欣喜,“潮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尤其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日益重视教育,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广大基层教师敬业奉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我们都相信,未来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匿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混战六合彩(第二集)

潮汕搞笑短剧:日本仔找鸡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