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培娜实习生洪瑛泽)去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经省考核确认,2013年度,我市、潮安区和饶平县党委政府以及全市53个重点帮扶村考核成绩全部达到“优秀”等次。
全市投入帮扶资金7722万元
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明确了重点扶贫帮扶村53个(潮安区13个,饶平县40个),重点帮扶村内贫困户1792户,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319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473户。
从2013年6月至今年6月,全市共筹集帮扶资金9788万元,投入帮扶资金7722万元,完成帮扶到村项目628项,完成帮扶到户项目7412项。各级各有关部门一把手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1809人次、班子成员进村入户4931人次、帮扶干部入户帮扶9338人次,重点帮扶村、帮扶户增收机制初步建立,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帮扶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各帮扶单位把加快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市共投入资金4199万元,新建成饮水工程14个、公厕56个、垃圾收集设施223个、村委办公场所12个、卫生室51个、文化室35个、文体场所45个、基本农田标准化141亩,大部分村面貌焕然一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扶贫“双到”工作带来的变化。
产业化帮扶拓宽收入来源
各地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纷纷出台了产业化帮扶激励措施,确保产业项目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后劲。同时,进一步健全产业帮扶机制,抓好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培植,帮扶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发展种养项目和家庭手工项目,有效拓宽了村、户经济收入来源。
据了解,饶平县投入产业化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实施产业化帮扶项目72项,每个村都成立了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帮助713户发展生产;潮安区也通过鼓励贫困户参加合作社、介绍农业龙头企业到帮扶村创办生产基地等形式,培育形成了以茶叶、潮州柑、橄榄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帮助贫困户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帮扶村帮扶户增收机制初步建立
我市通过盘活资源性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等方式,力促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一年来,全市共完成集体经济项目5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得到进一步落实。据了解,饶平县引导40个重点帮扶村中39个村分期投资50万元参股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年获取分红5.1万元。
不仅如此,我市还逐步建立重点帮扶户增收机制,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和发动企业招收贫困劳动力,同时切实帮助贫困家庭中的大中专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去年以来,共培训贫困户劳力1798人,累计转移就业808人。据统计,重点帮扶村的全村农民人平收入6087元,达到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669.31元)的52%;其中贫困户农民人平收入5935元,达到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51%,各项指标均达到年度预期目标。
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全面落实
在各级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重点帮扶村内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市重点帮扶村共实施到村民生类项目220项、投入资金852万元。53个重点帮扶村内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五保户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中6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政策规定10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适龄儿童“普九”毛入学率达99.67%;考上大、中专(高中)的贫困户子女未出现因贫辍学。
贫困村住房改建工作
有力推进
我市全力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2013年住房改建户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共3832.5万元(每户1.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766.5万元(每户0.3万元)、有关县区财政配套资金511万元(每户0.2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统筹资金的申请、报备、审核、验收、报账、拨款等程序,认真做好农村住房改造移交准备。我市还扎实开展“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2013年,3个“两不具备”整村搬迁村(人口80户322人)共投入资金592万元。今年3月份,已完成2014年度4个“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整村搬迁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