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鲎果、澄海猪头粽、潮州春卷、濠江鱼丸、普宁薯粉豆干······一说起五花八门的潮汕小吃,很多“吃货”会忍不住流口水。但香飘四方的潮汕小吃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不少还“深藏”在老街小巷中。于是美食达人们以各种形式发布美食地图,吃货们按图索骥,往往要跑几个地方才能一饱口福,而由于这些地方旅游大巴难以停靠,外地游客想要集中品尝更是不易。
近几年来,几乎每年市政协委员们都有关于建设美食城(或美食街)的提案,餐饮美食界、旅游酒店界人士更是多次呼吁,汕头市区应建设一个潮汕美食集中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美食节,满足市民游客各种娱乐休闲需求,吸引更多游客来汕旅游观光,从而进一步打响潮汕美食品牌。
美食节成城市名片
1988年9月20日,首届潮汕美食节在龙湖宾馆开幕。从1999年开始,潮汕美食节每年都举办一次,迄今为止,美食节举办了19届。每当潮汕美食节举办的时候,像飘香小吃店、老妈宫粽球店、西天巷蚝烙店等比较有名的潮汕小吃老字号都会齐齐亮相,一些星级酒店如帝豪大酒店、金海湾大酒店、国际大酒店、龙湖宾馆以及建业酒家、成兴鱼舫、皇城酒楼等高档酒肆也会放下架子,挑选一些小吃类的食物到美食广场设摊摆点。
潮汕美食节成为集中展示、推介潮汕美食,拉动消费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品牌,成为我市一张靓丽城市名片。三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作为国内举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旅游活动之一,汕头市潮汕美食节从全国两百多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2011十大国际影响力节庆”殊荣。
与此同时,我市接待的游客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今年以来,市旅游局在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厦深高速列车视频等一系列的电视媒体及平面媒体上宣传推介我市“海风潮韵 休闲之都”旅游形象以及“市长邀您游汕头”活动,来汕游客明显增多。1至5月,我市接待过夜游客已达485.7万人次,比增超过9%。
初试“常态化”却夭折
从2011年开始,潮汕美食节活动从林百欣会展中心广场移师锦峰潮汕美食城举行。该美食城总面积14000平方米,有6000平方米的中央广场,较好地解决了之前停车不便、卫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十七届美食节成功举办之后,曾尝试将其作为常态化的美食城办下去,但仅仅在一个月之后就以失败告终。近日,记者曾联系锦峰潮汕美食城,试图了解其常态化运营“夭折”的具体原因,但对方表示不愿细谈。
在锦峰美食城现场,记者发现该处大门紧闭,附近人烟稀少。
有路过的市民告诉记者,由于美食城离市区较远,因此很少会有市民来这里,即使前来,大部分还是奔着蓝水星公园去的,而且一到周末,美食城门口的空地就成为了一些新车手的练车“胜地”。“这么好的一个美食城不能就这样浪费了,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开发力度,配套更多公共交通设施,交通一方便了,自然就有市民前来游玩以及品尝美食,另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市民郑女士告诉记者。
对此,我市旅游部门表示,宣传潮汕美食,弘扬潮汕文化,是他们大力推动汕头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锦峰潮汕美食城也是旅游部门致力推进的项目之一。在去年美食节过后,对锦峰潮汕美食城的常态化运营也在继续进行尝试,但仍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远离市中心;第二是交通设施配套不齐全。市旅游部门与锦峰潮汕美食城接下来会加强宣传,同时也希望市民与热心人士积极给予支持,多带客人前往品尝助兴。对于完善配套的交通设施,旅游部门也正积极地与其他有关部门协商。
借鉴外地成熟模式
市政协委员温宝竹曾在2012年两会期间提交一份题为《做大潮汕美食蛋糕 建设文化品牌美食街》的提案,他建议,在对小公园旧城改造的同时,在汕头开埠陈列馆、海关钟楼、小公园亭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周围建设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品牌美食街。“我们可以借鉴‘天津老字号名品街’、‘天津风情美食街’的成功经验来建设、经营汕头文化品牌美食街。”他写道,“文化品牌美食街建成后,政府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优质高效的管理模式来吸引美食店前来设点经营。”
据市餐饮业协会秘书长蔡汉文透露,其实我市在华侨新村步行街、品牌一条街等多个地点都曾尝试过打造“潮汕美食街”,但最终都不太成功。但他也指出,汕头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确需要一个较成规模的美食城,让游客来到汕头有得吃、有得看,还有得带。“‘海’和‘食’是汕头的两大资源,需要整合开发,政府应该在资金、场地、税收、政策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他说,“最近我去山东烟台参加全国厨师节,当地的美食城就办得很好,值得借鉴。”
市潮菜研究会会长张新民也认为,汕头应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模式。据他介绍,新加坡与香港的美食城(街)都是建在闹市区人流密集地,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吸引外地游客外,最重要的还是以解决附近居民的饮食为主,所以,新加坡与香港的美食城(街)不仅外地游客多,本地的居民大多也喜爱到那里去品尝。“相比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的例子,锦峰美食城常态化运营状态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很明显: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人烟稀少。但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汕头的闹市区根本没地方建造美食城。” 张新民坦言。
那么,虽然受制于诸多客观原因,美食城的常态化运营还能怎么开展呢?张新民建议,在经营模式方面不走高端奢华的酒楼路线,直接打造成大排档等一类普通市民所接受得了、可常来品尝为主的饮食店,慢慢做出自己美食城的特色。一旦做出属于自己的美食城品牌,慕名而来的市民及外地游客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美食城的常态化运营也就不成问题。“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来。”
本报记者 孙欣欣
见习记者 陈冬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