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发出了《关于表扬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对发展粮食生产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扬,我市种粮大户许炎堆喜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这是继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后,许炎堆第二次获得“国级”殊荣。
据了解,此次我省共有7位农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许炎堆是我市唯一受到表彰的种粮售粮大户。
许炎堆是普宁流沙东街道北山村人,也是远近有名的种粮大户,其创办的普宁玉昌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拥有几千亩玉米种植基地。从2000年开始承包250亩土地种植玉米,到如今1年种植面积达到2050亩;从第一造的几乎颗粒无收,到如今年产量2000多吨,许炎堆用10多年时间,从一个整天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许炎堆是个有“精品意识”的农民。2000年,他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发现种植玉米市场潜力巨大。普宁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玉米却大多数是产量、质量不高的普通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如何把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许炎堆认为,发展订单农业是条出路。在几经走访获取信息后,许炎堆引进优良品种,开始在老家北山村种植优质加工型甜玉米。他拿出多年积蓄,与深圳昌裕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由该公司负责提供种子,以销定产,设置保护价,按市场浮动价回收产品,鲜苞全部由该公司收购加工成罐头,许炎堆按销量确定种植规模,一步到位发展“公司+基地”的订单农业。他租赁北山村250亩土地种植玉米,由于初期栽培管理经验不足,2000年春种失收了。看好高效农业的许炎堆并没有气馁,他继续学习和探索科学的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多方获取种植玉米的经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炎堆的精心研究下,第二造的种植获得了初步成功,创利2万多元。备受鼓舞的许炎堆继续加深学习、实践,玉米种植越种越好,规模越来越大,玉米基地建起了场址,配套了农机具,修整了机耕路,建设了抽水站。随着种植经验、栽培技术、亩产量和利润的提高,市场需求量增大,种植面积从北山村逐渐扩大。2002年,许炎堆向北山村租赁土地1025亩,全部种植玉米,并带动周边六斗埔、湖东、郭厝寮、定厝寮、小扬美、大扬美等村共种植玉米1万多亩。许炎堆很快成为我市乃至粤东地区的种粮大户,其玉米基地被评为2011年国家级万亩甜玉米种植示范片核心区。2002年,许炎堆被评为“普宁市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青年生产经营能手”;并当选为揭阳市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
玉米越种越成规模,工人随之多了起来,许炎堆又开始在雇工管理上动起了脑筋。北山村外出人员多,留在家里的多为一些四五十岁的“闲散劳力”,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这些“闲散劳力”变成有用的生产力?许炎堆决定来个尝试——实行以产量定工钱,把玉米地划片给工人种植,受雇种植玉米工人的工资与产量挂钩。这个管理模式一推出,果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村里不少“闲散劳力”都纷纷到他的玉米基地来打工。由于产量直接影响收入,工人们自然成为玉米基地的主人,种植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玉米的产量大大提高了。
随着玉米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北山村及邻近村已没有闲置的田地可供种植,许炎堆又把目标对准外乡有地的农民,以同样的方式把种苗、技术、肥料供应给占陇、里湖、燎原等镇的乡村农户种植,等到玉米收摘后再向他们收购,这样一来,许炎堆既成了生产者又成了收购商。
从一名劳动者转变成为管理者,许炎堆通过“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他还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品质优良的“以色列番茄”进行种植,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既改善了公司的种植结构,又增加了收入。
许炎堆在他的种植基地观察玉米长势。张晓生 摄
■记者手记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张晓生
日前,种粮大户许炎堆喜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这是他第二次获得“国级”殊荣。
许炎堆是我市有名的种粮大户,他创办的普宁玉昌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拥有几千亩玉米种植基地。从2000年开始承包250亩土地种植玉米,到如今1年种植面积达到2050亩;从第一造的几乎颗粒无收,到如今年产量2000多吨。许炎堆用10多年时间,从一个整天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在农民大量外出、土地经营不善的农村,通过加强完善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的形式将耕地向专业化组织、种粮大户与种田能手集中,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有田无人种、能人无田种”的现实矛盾,确保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业部表扬“种粮大户”,让种地的人看到了种地获得较高效益的希望,也无疑会坚定国家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决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种粮大户许炎堆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续写着“粮”字奇迹,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奉献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