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肖彤兰 摄影报道)“自小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年轻时我是家里养尊处优的老姑娘,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老了,在养老院一住25年……”93岁的陈六老人如是说。记者采访发现,尽管进入老龄化的汕头,老年人的看病、照料、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许多市民来说,不管是何种原因,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抑或是年老的自己到养老院养老,都是一种令人纠结的无奈之举。
92岁的蔡姨,曾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年轻的时候,她能歌善舞,开朗活泼,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永远都保持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或许,正是骨子里的这一股倔强,让进入年的她,颇感寥寞。后来,她被确诊患上老年痴呆症。从容易健忘到生活不能自理,蔡姨迎来了一个自己年轻时绝对想象不到的晚年。在经过了若干年的命运挣扎之后,她和她的亲人们都身心疲惫,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之下,前年,她住入到养老院。在这里,蔡姨与六、七个老姐妹住在同一间宿舍,每人一张单人床,24小时有人陪护,每日三餐有人递送,随时可呼叫医疗救护。然而,偶有清醒时分,蔡姨就会闷闷不乐,觉得住在养老院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78岁的周伯对此也有同感。周伯有8个兄弟姐妹,没有子嗣,靠卖鱼为生。由于长期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买社保、医保,年老的他晚景困苦,靠领取低保救济金生活。艰难的生活和老年疾病,慢慢花光了他的积蓄。近些年,同样老了的兄弟姐妹陆续走了,老伴也患病去世,留下孤身一人的周伯,守着一间空荡荡的老房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凄凉。在多方的说服协调下,周伯搬进了养老院。但是,离开了厮守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没有了每月300多元的低保救济金,周伯觉得心慌慌的。他总是担忧地说,人人都说“身边仔不如身边钱”,如今,我已经没有亲人,也没有房子,连手头的一点点钱都没有。他老是想着“逃跑”,医护人员发现,周伯患上了老年抑郁症。
相关的调查显示,在中国,90%的老人希望在家养老,7%的老人接受在社区托老站养老,只有极少数年迈或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不得不接受入住全天候的养老院。以汕头市福利院为例,该院托养的120多名老人,平均年龄83岁,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没有一人能够生活自理。养老院里的别样晚景,触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一丝温柔且脆弱的神经——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老迈,又将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