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一家老小同居一屋,几代同堂令人羡慕。随着时代变迁,观念转变,为了避免在“同一屋檐下”产生矛盾和尴尬,汕头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家庭,各自买房居住。然而,当城市地域不断拓展,家与家的距离越拉越长,人和人之间的亲情正慢慢淡化,亲人相聚、相互照应也不得不多些奔波的无奈,照顾亲情与享受“自由”陷入两难的选择。由此,一种既要独立生活,又避免和亲人相隔太远的住房需求出现了,催生了“择亲而居”、“与亲为邻”的新型居住模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我市,两代人选择同一地段或同住一小区居住的现象逐渐增多。子女与父母同住一个小区,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却住在不同屋檐下;兄弟姐妹同住一个楼层,既相互独立,又守望相顾。目前,我市的房产营销也有意打出“亲情牌”,打造“亲情社区”。这种“既近又远”的居住概念,无疑是新时代亲情模式最好的诠释。
在机关单位工作的“85后”市民林跃是独生子,五年前,林跃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转眼间林跃到了适婚年龄,他和女友正计划明年结婚,然而,婚后是否与母亲同住成了他们纠结的问题。
林跃告诉记者,母亲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性情也变得急躁。不同住的话,怕照顾不到她,但同住的话,一来年轻人常在家搞聚会,担心会影响老人休息,二来小两口没有私人空间,相处久了婆媳间恐生矛盾。他们原本打算给母亲雇个保姆,可老人家坚决不肯。思来想去,小伙子最后还是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在母亲现居的小区里买下一套面积相对小一点的房子,这样一来,既能有独立的空间,又能在母亲需要时“随叫随到”。
与林跃做法相似,家住金涛庄的杨岱珊则在离家不远的丹霞庄购置了一套小户型,给父母居住。“我们以前是住西区的,现在迁过来东区,全为了心爱的外孙女。”面对记者,杨岱珊的母亲肖姨笑着说,年轻人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加上女婿是外地人,亲家都在外地,所以外孙女出生后,照料兼带孙的任务几乎落在老两口身上。每天一早,肖姨就得上菜市场买菜,搭乘公交车从西区来到东区,照顾外孙女,一直到晚上7、8点才乘车回家。直到外孙女一周岁时,她才不用每天来回奔波。可眼瞅着外孙女就要上幼儿园,肖姨又发愁了:女儿经常加班,女婿有时得值夜班,外孙女放学后谁带?
最后,女儿干脆在自家附近给肖姨老两口买了房,一方面方便老人帮忙照看、接送小孩,另一方面住得近万一有什么事相互有个照应。两位老人也终于不必东西两地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