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各大游泳场所成为了市民消暑健身的好去处。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大部分游泳场所都具有相应资质,配备受过专业训练的救生员和完善的救援工具,但仍有一些场所并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这些场所“划地为营”,依海而建,简单的用竹竿拼凑成一个名曰“管理处”的帐篷,设施之简陋令人乍舌。
近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观海长廊上看到,长廊下方的一小块水泥地上,几个穿着泳裤的市民正在一个用几根竹竿搭建成的简陋小帐篷里闲聊。不远处的海面上,几个背着救生球的市民正游向岸边。就在附近,船舶鸣响汽笛,似乎随时要起航。
专业人士表示,游泳又有别于陆上运动,游泳者在水中不可随意停歇,因此,游泳本身须具备更高的安全标准。在未经许可的场地游泳,不仅会对船舶的行驶造成影响,更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野泳者”锻炼之余更要注重个人安全,应当到有相应安全资质的游泳场所游泳,同时希望各部门加大对无证经营游泳场所的监管力度,为市民营造健康、安全的健身环境。
见习记者 翁夏 文 本报记者 方淦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