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林瑞明为农村教育事业 35载扎根海岛

  

林瑞明与学生们在交谈。本报记者 杜一方 摄

  “我生是深澳人,就应当教好深澳书。”这是南澳县深澳中学校长林瑞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深澳中学是一所依山傍海的农村中学,在这里可以听涛声、观海景、赏山色,风光无疑是迷人的,但教学生活条件分明又是匮乏的。就在这样一所学校,林瑞明坚守了35年,从不因环境而动摇,不为金钱而动心,不为名利所动容,以“身正为范、教好为高”的宗旨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

  1977年,从韩山师范政文专业毕业的林瑞明,完全可以选择到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偏偏选择了贫穷的家乡学校——深澳中学。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离开偏僻的乡村,为什么又选择回去?”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知道知识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们需要教师带他们走出深山僻壤,需要丰富的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我要做这样的引路人。”

  来到学校,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林瑞明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握紧拳头:“我要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可眼前的深澳中学,规模小、起步慢,破旧的部队营房、教学仪器设备几乎是零,课桌椅残缺不堪,图书、办公室一无所有,教学质量低下……“不能让山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林瑞明这样想着,但如何改变学校的办学面貌,他心里还是没底。就在此时,“普九”的东风吹进了海岛,他一边多方奔走,努力敦促办学单位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边通过紧缩办公费开支,开辟借贷款渠道,按“分期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千方百计筹集资金30多万元,建成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仪器室,配套了图书室、会议室及办公室,教仪实验室建设达到了省农村一类配套标准,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仪实验室建设和“普九”两项省的验收。之后,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又投入35万元增建了电教室、语音室和电脑室等一批教学设备。近年来,学校还投入了约65万元进行D级危房改造、新装备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使办学条件不断向现代化教学方向发展。

 

  如今,尽管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宿舍还是“一成不变”,但看着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老师们能够自如地运用着教学仪器设备,林瑞明便会舒心地笑着,便会觉得自己当年嘴皮子没白磨、路没白跑。

  35年来,不知道多少次有待遇高、前途好的单位向林瑞明伸来了“橄榄枝”,但他一次次地婉拒,始终如一棵青松,牢牢扎根在海岛的三尺讲台,屹立不拔。近年来,随着南澳海洋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渔民家庭也依靠养殖海产品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舒适的小康生活。他们年收入多的可达上百万,少的一年也有二三十万元。相形之下,林瑞明的生活依然清贫。从教35年、当校长22年,直至现在他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不到3000元。

  “为什么不重新选择,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富足?”记者不解地问他。

  面对记者的疑问,林瑞明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那是1988年前后,林瑞明突然患病,全身无法动弹,连起床都要人扶着。当时的一个学生家长是个环卫工,与他非亲非故,得知情况后便四处帮他寻医问药。一次,当听说有个老中医善于治这种疑难杂症后,这位学生家长便一边清扫马路,一边徒步走了四五个小时,把这位中医请到了林瑞明家里给他看病。这件事,林瑞明到现在依然铭记于心。这个学生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现在从事新闻专业,成了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每次回老家,他还总会来探望林瑞明。

  “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这些与学生的点点滴滴就会跑到我脑海里来,不断叩打着我的心。我不能为了自己放弃他们,如果我选择了高薪,虽说帮了家人,可欠下的是孩子们一辈子,是数百个娃儿的未来!”

  名利带不来孩子的希望。正是坚守着这样的信念,林瑞明甘于清贫,在默默奉献中为海岛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水鸡神算-2011贺岁片

潮汕本土电影:钦潮传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