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人民正在为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幸福汕头建设而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为此,我们必须开发利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潮汕传统民俗文化对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潮汕先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情万种的民俗文化。潮阳贵屿的街路棚、澄海盐鸿的拖灶神、上华冠陇赛大猪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民俗活动。潮汕民俗生于民间,长与民间,行于民间,用于民间,为潮汕百姓耳熟能详,为潮汕民众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本地人所创造,共同享用的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文化往往表现为村落文化,以传统的民俗文化为主体,为核心。开发利用潮汕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弥补农村社区文化的缺陷,有力抵制农村封建落后文化;有利于敦睦乡情,增强乡谊;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农村建设,幸福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呼唤。
二、加强对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推动潮汕传统民俗的时代转型,壮大潮汕民俗文化资源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离不开民俗文化。因此,必须积极有效地推动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民俗文化的两重性较为明显。我们要在科学研究、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扬弃;要遵循民俗习惯的基础上,依靠民俗的理论,实施潮汕传统民俗改造工程,为之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促进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使之不断走向文明、健康,富有现代气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文化控制功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流变。为此,我们必须着力造就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情怀,饱满文化情感,高度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文化人群体,着力加强对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推动潮汕传统民俗的时代转型,壮大潮汕民俗文化资源。
三、统筹兼顾政府与社区民众两方面的愿景与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政府与社区民众两方面的愿景与资源。既要符合国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更要考虑与民间文化系统的对接;既要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又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既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又要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合理监管、正确引导,努力把民间的文化系统资源纳入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轨道。
四、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神庙、宗祠、戏台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与各种文化设施
潮汕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农村社区的传统民俗各有所长,寺庙、祠堂、戏台比比皆是。为此,必须在充分尊重并保留村民民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以及汕头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增加或者加强读书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功能。这样一来,不仅节约珍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大大节省公共财政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同时也顺应了农民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生活习惯。政府可以用省下来的钱用在重点社区(或者社区共同体)示范点建设以及文化项目内容等方面的投入。事实上,有不少传统寺庙、戏台等社区文化空间已经具有文体活动中心的功能,成为平时民众休憩、交流、学习、运动的主要去处。
五、充分尊重社区民众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潮阳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澄海蜈蚣舞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保护农村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发展社区特色传统文化。
发展农村特色传统文化,既可以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生活的意义,又具有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乡村原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把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并加强农村社区传统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议在地方戏剧与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珍贵的潮阳、澄海设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并争取申报国家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改变对民间自发的社区文化活动放任自由的做法,要积极规划,加强引导。
六、鼓励并支持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工作
在开发利用潮汕传统民俗文化,对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并支持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壮大农村民间文化组织。针对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短问题,地方政府应借鉴传统乡绅治理模式,出台政策鼓励在外地工作的各类精英人才退休后回乡积极参与社区民间文化组织,投身于社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鼓励支持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加强对村社老人会等组织的引导,提高村民文化艺术素养,在尊重、保护民俗文化传统基础上,改变一些明显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陋习。再一方面,积极引导国内众多潮籍企业家以及海外潮人社团,成立各式社区文化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