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光明中学近4年关爱来自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纪实
■昨天是汶川大地震4周年纪念日,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全国人民都以不同方式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其中涌现出揭阳市普宁光明中学近4年一直关爱前来求学的灾区学生冯维维的感人故事。
在自然界中,一只孤单的鸟如果飞入早已被其它鸟群占据的树林,就会遭到同类的冷漠甚至驱赶,难以找到栖息之地。
3年多前,跨过千山万水从四川绵阳来到普宁市求学的少女冯维维,是当年该市唯一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异地学生。那时候的她,犹如“孤鸟”入林,然而,冯维维却幸运地遇到了一群有包容心和爱心的好心人——光明中学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师生亲属,他们不仅为她全部减免几年读书所需的4万多元学费和吃住费用,还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这只远离故土的“孤鸟”,在异地他乡找到了可以安心栖息的“暖巢”—— 一个充满温馨的新家。
都是炎黄子孙,有难理应相帮,普宁人用博大的胸怀和爱心,让非亲非故的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免费就读比家乡更好的学校
2008年5月29日上午,一位满脸倦意的外地妇女出现在普宁市光明学校(后改为光明中学)门口,她就是家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秀水镇石马村的村民杨连香。
此前,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毗邻的绵阳也成了重灾区,杨连香老家的2间房子和独生女儿冯维维所在学校,均与四周建筑物一样被夷为平地。当时正在平房教室里上课的冯维维与全校师生都得以及时逃生。
当天,远在普宁流沙打工的杨连香从媒体上获知这个噩耗,几天后,她匆匆赶回家乡。丈夫早逝,如今家中再遭不幸,原先在学校住宿的女儿没地方读书,亲人也没有能力照顾女儿,伤心欲绝的杨连香把女儿带到普宁,想转入流沙一所用普通话教学、又能住宿的公立小学继续读书,自己也可安心打工。可连续找了几所公立小学,均没有合适的,而符合要求的几所私立学校,又因收费昂贵,令家境贫寒的杨连香望而却步。
当母子俩路过光明学校时,忍不住停下脚步打听消息。一位知情的过路人说,这所学校是私立的,用普通话教学,可提供住宿,教学质量和生活设施在当地私立学校中算好的,但每个小学生每年要收8000多元。
杨连香一听又摇头了,家中倒塌的房子还没钱重建,这样的学校咱读不起,她失望地准备拉着女儿离开。这时,刚好路过校门的副校长崔颖上前问明情况后,把杨连香母女请到办公室详谈。杨连香掏出随身携带的母女俩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并打开手机屏幕展示她回乡时拍摄地震过后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还谈起小孩找不到合适学校转学的担忧。
确认情况属实后,崔颖当即拨通正在外面的校长罗林炯的手机,向他作了汇报。一个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前来普宁求学遇到了困难,引起了罗林炯的同情,他对崔颖说:“冯维维虽与我们素不相识,但同是炎黄子孙和骨肉同胞,我们应帮帮她。这孩子已停学十多天了,前途耽误不得,你叫她明天就来我校读书,转学手续以后再补办,并转告她母亲,女儿从4年级读到9年级所需的4万多元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我校一律免收,只希望她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报效国家!”
似掉进茫茫大海中突然抓到救生圈一样,杨连香马上打电话向公公婆婆报告这一喜讯,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家乡亲人开始都不敢相信:冯维维离乡背井到异地念书,人家与她非亲非故,凭什么给她免费上好学校,连吃住也不收钱?
次日,当杨连香带着女儿坐进光明学校专门腾出的课桌、正式成为4年级(1)班学生并不用掏一分钱时,她老家的爷爷奶奶等亲人,才相信这是真的。而罗林炯一位亲侄女前来读书时他照样收钱的事,这更令杨连香感动。
大地震带来的心灵创伤,父爱的缺失,与家乡不同的陌生环境,使这只“孤鸟”过早经受人生的磨难,光明中学给了她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爱
重新回到课堂后,11岁的冯维维看到周围全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从老家带来的同年级课本,只有语文相同,其它均不一样。第一次走进集体食堂,见不到在家乡吃惯了的可口辣椒,尝着当地人做的几道清淡的饭菜,小维维难过得咽不下饭,眼泪“哗啦啦”地掉进碗里。听到别的同学和爸爸亲热地通电话或互发手机信息,她就想起已经永远也见不着的已故父亲。起初几个夜晚,小维维还在睡梦中惊叫:“地震了,快跑!”
“冯维维从小就是孤儿,家庭贫困,还经历了大地震,她比我校的其他同学吃的苦多,我们对她要比其他同学多一份关爱,在学习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让她感受到普宁是她第二个故乡,光明中学就是她的家!”当年6月初,罗林炯向全校300多名师生发出这样的倡议。
班主任杨丽丽带头响应,她每天放学后,都放弃休息拉着冯维维到校园谈心,不断给她讲人类如何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她慢慢从经历地震和丧父之痛中解脱出来。
2008年6月底,冯维维首次参加光明学校组织的4年级数学考试,时间到了,可她仍迟迟不敢交试卷。原来是对这里的教材“水土不服”,只得38分,成了全年级倒数第一,英语成绩也不及格。数学科和英语科老师马上给她补课,并组织几个同学辅导她。
了解到冯维维在四川老家就喜欢打乒乓球,罗曼尹等几个女生就在课余轮流陪她打乒乓球,随着银球在挥拍中旋转、跳动和打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冯维维不时开怀大笑。
方曼也是冯维维新认识的同学,她母亲得知冯维维喜爱吃辣,就经常买来平时少吃的辣椒,叫女儿把她带回家,变着花样做几道拌辣椒的好菜给她“解馋”,每次还让女儿把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冯维维安全送回家……
涓涓溪流,足以汇成江河,近4年来,正是光明中学的领导、师生以及师生亲属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冯维维完全适应了普宁这个异乡的气候、生活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释放出少女应有的纯真和快乐。
冯维维的学习成绩也随着个子长高而提高,原先薄弱的数学、英语、物理三门功课的成绩有较大进步,以前基础较好的语文、历史、音乐等几门功课,均考上良好以上佳绩。近年来,还有几次的总分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每次在全校音乐活动中唱“主角”的她,还先后参加普宁市中小学生音乐比赛和全国性中学生作文比赛并分别获奖,给学校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