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小平绘出潮州陶瓷的唯美风情

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小平把宣纸上传统国画的古风延续到高温陶瓷上

绘出潮州陶瓷的唯美风情

近年来,潮州陶瓷彩绘(简称潮彩)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萧索之后又重新绽放异彩。49岁的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小平,从16岁起就以彩瓷为业。这用画笔为潮瓷添彩的技艺,他一琢磨就是33年。他最擅仕女、动物题材创作,作品中工笔妙穷毫厘,意笔点染成韵。他把宣纸上传统国画的细腻唯美古风,延续到了更经得住时间磨洗的高温陶瓷上。

运毫弄墨

他一支妙笔穷毫厘

在刘小平的工作室内,记者欣赏到一幅幅古朴唯美的中国画。这幅作品不是画在纸绢上,而是画在光滑坚硬的高温陶瓷板上。

据介绍,“丝毛”是传统工笔画的典型技法之一,就是按照动物毛发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动态,一笔一墨“积”出细毛动物的一撮撮绒毛来。刘小平的十二生肖瓷板画系列之一《三思图》中,小狗的绒毛毕现。连他也说不清一撮毛发要画几笔。刘小平告诉记者,工笔技法本来就费神伤眼,虽然自己才49岁,一双眼睛却已经因多年创作细腻工笔作品而成了300多度的“老花眼”。 眼睛看不真切,得凭着多年的“手感”来画。而比起国画颜料,陶瓷画颜料更加粘稠,要在陶瓷上运笔丝毛,还真不能“纸上谈兵”。但刘小平很自信:“我的画都可以用放大镜欣赏的!”

刘小平把潮彩划归工艺领域,技艺的精湛细腻自然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但在瓷板上演绎中国画的无限可能性,更是刘小平的艺术追求。他告诉记者,在陶瓷上表现工笔不易,要将在宣纸上自然渗透形成的写意水韵搬上光滑不吸水的釉面上,却比工笔画更需要技巧。他在2011年10月获得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银奖的瓷板画《江天一色》,就是此类成功尝试。这幅作品中,主体是临江梳妆的古代仕女,“亮点”却是背景轻泛涟漪的江面。不亲手抚一抚那光滑釉面上的“水波”,很难相信不是宣纸上而是陶瓷上的画作。

潮彩兴衰

他一门心思绘丹青

刘小平的从艺道路简单而纯粹。他告诉记者,自记事起,他就对传统中国画产生兴趣。小学和初中的作业本、课本,满满地都是他涂鸦的“作品”。由于父亲的工作属于工艺战线,刘小平自小就有机会向本地工艺美术界的大师们学习画技。1979年,刘小平初中毕业后就争取考入了当时的潮州彩瓷总厂。一开始是在彩瓷流水线上工作,他当时画得最多的是八仙中最文气的“何仙姑”和面部最多毛发的“铁拐李”。当了两年生产线工人后,刘小平就进入了厂里的技艺室负责创作和设计了。

据介绍,从建国后到刘小平参加工作的改革开放之初,潮州的彩瓷业一度盛况空前。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受陶瓷花纸的冲击,彩瓷业日渐萧索,从业者纷纷转行。在彩瓷业低迷时候,刘小平由创作转而开始设计交易会陶瓷样品。虽然这样的设计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和口味,但出自他手的每一个样品,他都会在瓷胚上面亲手绘成,画笔从未离开瓷面。“那时候就是纯粹爱好国画,从事彩瓷工作后,也从没有想过要转行。”他说。

收徒创新

他一腔热情谋“出彩”

这么多年来,与刘小平同时期的瓷画师中,能像他一样在彩瓷领域中坚持的屈指可数。因为效率低利润小,彩瓷技艺也出现了严重断层。自潮州申评“中国瓷都”称号以来,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和保护,让潮彩在沉寂多时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潮彩作品的市场价格才日渐水涨船高,一些当年的同行才重新拿起画笔,回到彩瓷业中来,甚至已开始有年轻一代上门拜师学艺了。目前,他就有一个20出头的徒弟。

彩瓷业重放异彩,让刘小平备受鼓舞,近几年来他专注于瓷板画艺术精品的创作,作品在国内和国际的许多陶瓷艺术设计比赛、文化博览交易会等场合频频亮相并捧回大奖,而他也更加孜孜不倦地在瓷画风格、技法、颜料调制等各方面创新和钻研。近期的新作中,他就刻意回避了传统潮彩大红大绿的风格,尝试用同一个色调的深浅颜色来塑造素彩唯美风格,这种强调回归本真和自然的思路,受到方家和大众的好评。

虽然潮州人对潮彩并不陌生,但人们的印象仅停留在彩瓷器皿摆件的传统潮彩作品上。现今潮彩艺术市场中兴起的瓷板画作品,名声在外,却还不为潮州人所知。刘小平认为,潮彩瓷板画才刚刚起步,但前景却最好。他说对于潮彩的宣传,不但要对外,也要对内。通过宣传,让人们更接受潮彩瓷板画艺术,潮彩技艺才能后继有人。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chaozhoure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一集)

潮汕搞笑短剧:神偷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