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即使是再亲近的人,在他们眼里也都是“陌生人”。他们和星星一样,只生活在自己宁静的空间里。他们不仅对别人的一举一动视而不见,对他人的呼唤也充耳不闻,甚至从不开口说话,从不与人交流。他们拥有一个美丽而忧郁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喜欢独处是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之一。
昨日是第26个“世界儿童日”。记者走进潮州残疾人活动中心智障儿童教育康复部,去关注我们身边那一群很少被人注意的孩子——自闭症儿童。
等了5年,
他终于会叫“妈妈”
“彬彬,乖!叫‘妈妈’,这球就给你哦!”
教室里,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妇女正拿着一颗小玩具球,在一名长得可爱的男孩面前不停地晃动着,试图引起他的注意。可是,男孩似乎压根底就看不到她手中晃动的球,听不到她说的话,只是抬着头,一动不动地盯着窗外。
据带班的李老师介绍,男孩名为小彬(化名),今年6周岁,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旁边的中年妇女,是他的母亲丁女士。经过老师的不断引导、教育,和丁女士的耐心配合下,年前他终于开口叫了一声“妈妈”。“当时,丁女士高兴得都掉眼泪了!5年了,那可是小彬第一次叫她‘妈妈’呢!”李老师说,“可过后,小彬似乎就什么都忘了,我们又得重复不断地教他,引导他说。”
“这几个月来,孩子叫我的次数多了许多。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丁女士边逗着小彬边告诉记者,自出生到3岁时,小彬一直就没叫过他身边的任何一人。身边的人无论怎么哄他、叫他,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好像他和其他人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越发觉得他和其他小孩不一样。于是便带他看医生,医生说孩子是聋哑残疾。后来经别人介绍,我们就带他来到这参加康复训练。”而令她倍感意外的是,康复部经过评估认为,小彬患的是自闭症,并非聋哑。而且,他正处在康复最佳时期,如果及时接受训练,恢复正常的希望非常大。说着,丁女士将小彬抱起,搂在怀里,幸福地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不仅会叫我了,还能哼上几首儿歌。他真的很棒!”
“为了小彬能够康复,两年多来也真难为丁女士了!”李老师告诉记者,丁女士家住潮安县磷溪镇。从她家到康复部,骑车至少也得一个小时。但一直以来,她都是风雨无阻,每天坚持接送小彬。
听了一遍,
他完整地弹出一首曲子
随后,记者走进另外一间教室,看到一名眉目清秀的小男孩正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地盯着墙上的字。
“小朋友,看这些字干嘛呢?来,和哥哥一起玩!”说着,记者拍了拍手掌。想引起这位小男孩的注意,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这位小男孩始终“充耳不闻”,像是没听到似的。随后,记者还反复尝试和他交流,但他依然一言不发,“专注”地看着墙上的字。
“他好厉害,居然这样打扰他,他都不走神!”记者说道。然而,站在一旁带班的陈老师却立刻纠正了记者的看法:“他不是不走神,只是对字‘情有独钟’而已。”听陈老师一说,记者便尝试去挡住墙上的字。可这一来,那小男孩的表现着实吓了记者一跳。当墙上的字被挡住时,他突然间就急得大哭大闹。
拿书给那小男孩看,并安抚他的情绪之后,陈老师告诉记者,小男孩名为小亮(化名),也是一名自闭症患儿。他3岁到康复中心时,总得由妈妈抱着,不愿意和人对视,不会说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且总是不断哭闹。训练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他对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记忆速度特别快。“无论是短诗,儿歌,还是杂乱无章的数字,只要教一遍,他就能很快记忆下来,还能背诵呢!”她说,“可惜,他压根就不知道那些字代表的是什么含义。”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发挥他的所长进行训练的。”陈老师微笑着说。随后,她将小亮带到了电子琴旁。只见,电子琴的每一个按键上都贴着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小亮,来!老师教你弹一首好听的歌。”随后,她便弹起了一首儿歌《找朋友》。而伴随着音乐,小亮的两只眼睛也专注地看着电子琴。“老师弹完了,该小亮弹了。”弹完后,陈老师便将小亮抱到椅子上。令记者意外的是,他坐下后便很快将整首曲子完整地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