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坚守就是幸福――访侨区“27人开荒牛”之一的归侨老人李长荣

春日的一个周末,记者拜访了八十多岁老人李长荣。李老现安居在侨区荔园里。未进家门,高音质音响播放的休闲圆舞曲音乐就从他家悠然传来。踏进他家门,但见客厅收拾得十分干净,东西摆放有序,几帧相片点缀其中……这位风雨老人正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

听侨区的人说,李长荣老人现是侨区为数极少的可以和我们清晰交流的老归侨。李老是1952年第一批踏上陆丰华侨农场的归难侨民,当年同他怀着革命理想一起来到农场的还有26个年轻人,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有名的“27人开荒牛”。岁月如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27人中现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安居广州深圳,坚守在侨区至今日,也唯独他一人。提及往事,李老合不上嘴……

1951年,李长荣25岁,只身从马来西亚回国,先到广州,一年后才到陆丰侨场。“当年这块土地就象一张白纸,一片荒芜,哪是生存的地方啊!”刚来时就住在旧祠堂、破庙子里,后来农场归侨越来起多,村里连破房都没得住了,大家就出去外面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在野外砍竹子拖回来搭建棚屋,用泥巴涂抹竹子。“当年出名的泥巴竹棚屋,就是这样搞起来的。遇到台风天气,比住破屋危房要安全得多。”当年的口号是“生产自救,自力更生”,李长荣是生产队长,带着大家大开荒,没牛犁翻土,就靠铁锹、锄头挖掘,一块土一块土地把地翻开,种上农作物。那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干过农活,又没有耕作技术,水稻亩产才四五十斤,蕃薯亩产一二百斤。艰苦奋斗几年后,水稻、蕃薯亩产分别达三四百斤和七八百斤。“当年要说最苦的是没水没电,晚上黑不溜秋,路上没有行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华侨管区今非昔比,道路四通八达,处处欢歌笑语,夜晚流光溢彩。 “拧开水龙头,水很猛,哗啦啦喷出来。”李老比划着双手笑着说。李老说,当年从广州坐煤炭车到陆丰侨场要两天,如今只需几个小时;当年侨场只有一部领导专用老吉普车,如今侨区的小车数也数不清;竹棚屋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侨区面貌焕然一新。

早年在华侨农场曾任过队长、科长、主任和副场长,做过生产、供销、财务、文秘等工作的李长荣老人,见证了陆丰华侨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是华侨管区的一部活史书!

李长荣老人五个子女已各自成家立业,其中四个在广州深圳工作。他和老伴现跟随大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在侨区。李老说,回到自己的祖国,坚守在侨区,安居乐业,儿孙满堂,幸福又美满!

来源:汕尾日报   责任编辑:ShweiXz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李老三生鬼仔(大结局)第十三集

潮汕搞笑短剧:卖香蕉(2013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