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历各个朝代的丰富繁衍,春节逐渐成为包含众多民俗的文化大节,从备年货、除夕年夜饭、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彰显了独有的文化特色。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传承过年习俗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增添新的元素,不知不觉中,过年的形式充满了新的时代色彩。除夕当天,记者采访了家住榕城区的市民林女士,“在外吃年夜饭,短信、微博拜年,除夕夜‘淘花’。”从她的节日生活中,折射出新风俗逐渐替代了闭门守岁、作揖拜年等过年旧习俗。
除夕这天对市民来说极为重要,当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而今,许多市民,不愿再为辛苦准备年夜饭伤神,提早在酒店、饭馆定下酒席受到不少家庭的追捧。市民林女士每年都定除夕夜酒席,与忙碌了一年的家人欢聚在一起,轻轻松松地吃饭聊天。“在外面吃年夜饭,省时、省力、省心,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完饭还可以一起逛花市。”林女士和家人十分享受在外吃年夜饭的“方便”。
“欢声笑语迎龙年,祝您和家人龙年吉祥……”除夕刚至,林女士的手机便响个不停。“从除夕早晨到大年初一凌晨,我就不断地收到新年祝福,自己也用心编写短信送出祝福。”春节手机通讯“大塞车”,林女士还选择时下流行的微博方式,通过网络和朋友们互道“新年好”,把自己最新消息写在微博上,配上生活图片,显得十分温馨。“微博贺年让我们觉得更亲近了,即使是距离很远的亲友,也感觉就在眼前。虽然形式简化了,但拜年其实质也是为了增进或润滑人际关系,希望能一直保持这个初衷。” 林女士有感而发。
“这几年都是在除夕当夜11时左右逛花市,风雨无阻,这时候买花很便宜,细心点还能挑到极品。”对于林女士来说,迎春花市一盆盆娇艳的兰花存在极大的吸引力,趁着除夕夜大减价,林女士引着记者来到市区东湖路的花市逛上一圈。今年的除夕夜,天公不作美下起小雨,但坏天气丝毫不影响市民们逛花市的心情。除夕夜年花大减价,短短的几十米花市街道挤满了撑着伞来“淘花”的市民,有的讨价还价,有的询问养花之道,除夕夜的花市比任何时候都热闹。经过一轮激烈的“杀价”,林女士捧得一盆兰花尽兴而归。“过年本来就要营造气氛,买年花就是一种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这花市里人来人往,在里面逛逛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相比躲在家里看春晚,林女士更钟情热闹的氛围。
按照传统的习俗,已婚女子要在婆家过年,初二再回娘家。“我和先生过年都得值班,但传统习俗还是要遵循,今年初四再回娘家。”受职业限制,每年林女士和丈夫都得在春节假期值班,结婚以来,他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回娘家的时间。时至今日,上班族值班、异地婚姻等原因使这个习俗不合时宜,因此不少市民都灵活应对,挑个初二之外的好日子回娘家。
不管过春节的形式发生怎样变化,家庭、团圆、喜庆、热闹依然是这个节日的主体因素,迎春祈福依旧是春节期间市民们的生活主题……
(编辑: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