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十只马蜂蜇死一头牛,马蜂毒性之强,常人见其,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在潮南区雷岭镇龟山村,却有一位令马蜂丧胆的老猎手,二十余年成功为人摘除大大小小马蜂窝700多个。他名叫雷宗诚,村民亲切地管他叫老雷。近日,记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龟山村,倾听老雷捉蜂的故事。
徒手爬树,一摘成名
你要找老雷捉蜂吗?这边走。一提起捉蜂人老雷,龟山村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龟山村一间逼仄的小屋,见到了老雷。
身材略显单薄,皮肤黝黑,满布皱纹的脸庞透出一丝沧桑眼前这名年过花甲的老汉,着实难以让人将其与矫健的捉蜂能手挂上钩。你可别看我岁数大,再大的马蜂窝,我也照样能摘!见记者有些迟疑,老雷便开始讲起自己摘蜂窝的经历。
雷宗诚是土生土长的雷岭人,艰苦的环境造就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从第一次摘除蜂窝至今,二十几年的捉蜂经历也成了雷宗诚勇气和胆量的见证。
某日,一村民家门前的大树树梢惊现马蜂窝,马蜂四下飞窜,严重威胁村民安全。雷宗诚得知后,二话不说抄起网兜直奔村民家。在确定蜂巢位置后,雷宗诚腰系着捕蜂网兜,只身一人徒手攀上大树。15米高陡滑的树干,加之几近傍晚树冠上一片漆黑,为摘巢行动增添了不少难度。经过十几分钟的攀爬,雷宗诚终于到达树梢处,拿出网兜一套一扯,成功摘下蜂窝。老雷捉蜂的故事在村里炸开了锅,老雷也因此成名。那年他已40多岁。
巨型蜂窝,3分钟搞定
要说徒手攀上15米高的大树摘除蜂窝是神勇,那么在50米高空,端掉直径70公分的大蜂巢,花费时间不到3分钟,那可谓神速。
今年7月底,泰安华庭东区3栋16楼一户人家的外飘窗户下发现了一个直径70公分左右的巨大马蜂窝。由于蜂窝高度离地约50米高,且蜂窝位置处于16楼至17楼之间的外墙上,爬出窗户摘除蜂窝的危险性大,一时难以摘除。经多方打听,小区物管人员只好求助老雷。
接到消息后,雷宗诚立马带上徒弟蓝坚鑫从雷岭赶往市区。当天傍晚,雷宗诚穿上厚实的防护衣,带上网罩和手套,在腰间系上粗麻绳,利索地沿着窗台攀爬出楼宇外,跳到外墙仅半米宽的平台间,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靠近马蜂窝。只见他抽出腰间的网兜,将其轻轻地往蜂巢上一套,系紧,双手抓住兜口再用力一扯,整个马蜂窝成功摘除。从开始套网到摘除蜂窝,所花时间竟然不到3分钟。
曾受蜂蜇,手肿如猪腿
二十多年来,雷宗诚摘蜂窝数百次,然而初次摘蜂窝的经历却深深地筑在他记忆里,从未淡忘。
我记得是在那座山头摘的马蜂窝。雷宗诚手指着远处一座山岭对记者说,39岁那年,他经过那座山岭,在一村民家旁大树上发现一个野蜂窝。当时助人心切的他没多想,在一无经验二无配备任何防护器具的情况下,就开始爬树摘蜂窝。不料刚一接近蜂窝,就遭到群蜂围堵,再定睛一瞧,这些野蜂可不是娇小的蜜蜂,尽是硕大凶猛的马蜂。
此时已爬上树梢的雷宗诚进退两难,唯有硬着头皮使着蛮劲捣除蜂窝。蜂窝遇袭,马蜂几乎倾巢而出,尽管雷宗诚穿着长袖,但尖利细长的蜂针仍破衣深深扎入其双臂。几经周折,蜂窝终于被清除干净,然而雷宗诚的双臂被马蜂蛰了十几口,当场红肿如猪腿,刺痛入骨,他也险些晕厥。好在送至医院打了两天点滴,方才躲过一劫。
这次惨痛的教训,带走了雷宗诚的莽撞,平添了几分细心和理智,而他助人摘除蜂窝的热情,也未因此减弱半分,反而愈发强烈。从初摘蜂窝至今二十余年,雷宗诚摘下的大小蜂窝700多个,他的名声也从村传到镇,镇传到区,由区传到市,甚至名扬省内其他城市,他捉蜂的足迹已遍及潮南、濠江、澄海、汕头中心城区乃至潮州、深圳,为众多居民业主、企业单位排除蜂患。
与蜂结缘,致富有一套
对于蜂,雷宗诚是又恨又爱。恨的是蜂伤人,爱的是蜂的价值。在与蜂结缘的这么多年里,雷宗诚与徒弟蓝坚鑫除了帮人捉蜂摘窝,还利用马蜂、蜜蜂发家致富,摆脱贫困。
在雷宗诚住所,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瓶内全是浸泡有野蜂的金黄色的液体,记者打开瓶盖,一阵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雷宗诚笑着说,这些都是自家酿造的野蜂酒。将捕来的活野蜂放入玻璃瓶中,再倒入醇酒浸泡数年,就能酿成野蜂酒了。这种酒性温,对于驱寒、驱风避邪、医治风湿病有独特的功效,药用性质高,价格不菲,购买的人也不少。
除了酿造野蜂酒,雷宗诚与徒弟二人还在山腰圈起一块小地,养起60箱蜜蜂,自产纯天然蜂蜜。仅养蜂一项,他家一年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帮人消除隐患的同时,又能靠捕来的蜂发家致富,一举两得!采访的最后,老汉开心地说。
撰文/本报记者郑于蓝
摄影/本报记者郑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