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汕头海关侧有三座通用厂房,这是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后兴建的首批厂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座通用厂房是汕头经济特区招商引资的起步,其建成凝聚了汕头特区首批拓荒牛的心血。近日,原汕头经济特区财政局局长李志强向记者讲述了这三座通用厂房建成的前前后后。
1982年,面积1.6平方公里的汕头经济特区正处在‘五通一平’阶段,这笔费用少说也得2个亿以上。可是办经济特区,中央的政策是‘只给政策不给钱’。李志强颇为感慨地说,当时汕头特区制订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发展方针,首期规划了一片0.3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厂房用地,而特区领导给财政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找钱,积极寻找贷款门路兴建工业厂房。可是他跑了很多家银行,均因特区刚起步、规模太小而被拒绝。当时的银行觉得把钱借给汕头特区,都是用来搞基建,‘埋到地下去了’,不知道何时才能还贷,所以都不愿意把钱借给我们。从事了30多年财务工作的李志强那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建厂房,基建资金得找建行,可是没有门路,李志强回忆道,后来他找到了汕头市工商银行副行长钟基松同志,钟行长出自友情,答应前往省行试试看。于是两人立即同行前往广州找省行吴副行长。吴副行长听明来意后劈头便问:怎么没听说汕头是特区?你们贷款后能还吗?靠什么还?李志强回答说:靠特区的综合效益还。但特区的综合效益是什么?有哪些方面?一时也说不清楚。因为工行的贷款范围不是搞基建的,只能贷给工商企业作产品、商品周转,两人再三说情,仍然无效。
回到旅馆后,李志强和钟基松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们又找到了吴副行长,对他说:特事特办,灵活变通一下吧,建通用厂房贷款项目改为商品性厂房列项如何?共需要2000万元,分两期贷给汕头特区作为商品厂房基建专款专用。贷后每年有租房、售房收入,全数归还。通用厂房有实物存在,如还不了贷,省行可以封存拍卖。同时由汕头分行监督施工进度,专款专用。吴副行长被他们的诚意打动,认为这样有条辫子可抓,终于同意贷款,这也是汕头经济特区的首笔信用贷款。就这样我们终于办成了一笔2000万的贷款,一季度1000万,10月再贷1000万。回忆起当初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已近耄耋之年的李老仍然历历在目,在那一年里他为了办贷款手续前后跑了十几趟广州,而当时的广汕公路路况比较复杂,雨后更是坑坑洼洼,上一趟广州,汽车一路颠颠簸簸得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资金落实下来,三座通用厂房马上兴建。1983年8月12日,汕头经济特区第一幢通用厂房竣工,首家外资企业奋成实业有限公司租用厂房生产玩具。紧接着第二、三幢通用厂房也建成,香港锦龙制衣、溢兴塑料首饰厂、澳门华达宝陶瓷厂等企业相继进驻通用厂房生产。尤其是华达宝,不仅为特区创造效益,还救活了枫溪镇一批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陶瓷厂。当时汕头特区给这些外资企业的优惠条件是,投资前两年免税,第三年交半税,也说是说,外商投资我们要等到第三年才能开始有税收收入。李志强说,那么,我们靠什么还贷呢?首先当然是厂房租金;其次,大家也能看到,外商来了,打工的工人来了,人流量自然多了。他们都需要在这里消费,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说到的‘综合效益’。
李志强告诉记者,通过这些综合效益,特区在计划期限内,连本带息还清了贷款。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借鸡生蛋,筑巢引凤,使特区有如滚雪球般发展起来。本报记者孙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