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城原揭阳一中东边,有一处名为“堡城里”的地方。据说,原先叫“倒城里”。后因为修建城墙时,出了一件动人故事,才把它改为“保城里”的,什么故事呢?
传说元朝年间,日本浪人,游居海岛,集结而为寇,人称“倭寇”。 “倭寇”常乘人不备,攻进大陆,抢掠烧杀。然后满载财物、妇女而归。“倭寇”一开始只袭击沿海村落,后渐深入乡镇,县城,连官军也怕他。揭阳城内外,常受侵略。元朝政府,为保地方安全,乃决定建城墙,派兵驻守城楼,以防“倭寇”来袭。当时元朝政府筑城墙的政策是:政府只出一部分钱,住地居民出大部分钱,并出劳工,分段限期把城墙修好。当时的行政编制,地方上最基层为“里”(相当于今之居委会),里的领导人称“里正”,负责全里事务。当时负责修筑自西门至北虻囟蔚哪歉隼铮用裆畋冉掀独В嬷涸鹦拗乔降牡囟危潜焙映寤鞑悖鼗恚宜菩谟浚窃斐闪诵矶嗬选33J侨罩嵌贡浪窆っ浅J茉喙さ呐勾颉⑷杪睿彩艿狡渌囟卫锶说某靶Γ扑钦飧隼锸“倒城里”。
眼看期限越来越紧,别个里负责的地段进度很快,里正心头十分焦急。里正姓张名石,是个忠厚仁慈的人,平时很爱护居里子弟。人们对他十分尊敬。他本想去找县政府先支些钱,以便买些筑城材料,哪知元朝政府,只顾收入,不愿支出,向他先支钱,何异向老虎乞肉。里正不但支不到钱,反而挨了一顿打骂。
期限日见紧近,自筹的钱用完,民工粮食也将尽,里正张石,心急如焚,没奈何,悲痛把自己亲生的儿子卖掉,把钱用来买材料、购粮食,希望把工程在限期以内修好,以领取政府补贴的部分钱。民工们闻知此事,感动万分,人人奋起,振作精神,献谋献策,决心克服困难,齐心协力定要把城墙如期修好。里中有些做生意的,稍有点钱者,也自动捐些钱、物资以帮助修城。其它邻里进度较快的,本还嘲笑他们,而今也因里正献子筑城,很受感动,而在本地段中抽出一些劳力,前来支援。就这样,众志成城,筑城进展迅速。终于在期限之内,完成了筑城的任务。
消息传开,全城人人知道张里正卖儿筑城的事,无不感动。于是,便在庆祝城墙完工的这一天,敲锣打鼓,抬来一块大木匾,写着“保城里”三个大字,送给张石这个里,以表彰里正和居民筑城的功劳。
“保城里”便也就成了这个里的名称。历代相传,已过了几百年了。现在见到的,却是“堡城里”三个字。是何原因由“保”而“堡”呢?内因便不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