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武术有五种拳术,即宋太祖赵匡胤创的“太祖拳”;达摩祖师创的“太尊拳”、鬼谷子创的“猴拳”;永春县方七娘创的“鹤拳”;及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罗汉拳”(十八罗汉手,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
在历史上,海陆丰传统武术驰名于世。二百六十多年来,海陆丰南少林拳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海陆丰地区民间武术种类多,内容丰富多彩,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拳种(派)有五祖拳、雷家教拳、朱家教拳、李家教拳、蔡家教拳、莫家教拳、凤阳拳、僧门拳、化门拳、字门拳、会门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内家武术)等。少林拳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拳见长,北派则以腿功见长,各派之中还分支为很多教派、家派。汕尾地区传承发展至今有30多种拳术(部分尚未发掘),其文化内涵丰富,继承了习武强身、除暴安良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用性强,传布甚广。除广东各市县,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外,在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东南亚一带国家,都有海陆丰的徒弟、徒孙,有的传承了几代。海陆丰传承和各家创立的拳派,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必将为民间武术文化增添光辉的篇章。海陆丰民间武术与民间动物舞紧密结合的传统特色应发扬光大,树立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牌,立足本地、冲出广东、走向世界。现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南少林五祖拳:南少林五祖拳为少林寺五位武功高强的武僧所创(有另种说法;认为是福建晋江人蔡玉明将毕生所学的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一种有别于原来五种拳法的新拳种)。五祖拳以南拳为主体加以发展,丰富了南拳的内容,拳中也有五位高僧各人的体征及悟性所创立的异同拳术。所以五祖拳有几种,技击特点:腿踢四面八方,巧狠并行;出于快速连绵,灵活多变,动作连贯;逢刚化柔,逢柔制刚,上中下三盘刚柔相济,配合默契,勇猛如虎,守如处女;声东击西,指上打下;虚实难捉,动作幅度大,进攻能力强;有刚阳之美,刚似猛虎,柔如棉里藏针;近身远搏,灵活自如。五祖拳曾在海陆丰地区广泛流传,植根于民间之中。
峨嵋拳:峨嵋拳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为道门修炼,佛门正果。因属女子创拳,所以其拳最大的特点是:两肘不离胸肋,手法有柔、快、变、假。主张动静并重,动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上讲究六十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等。其中尤以“指穴功”的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
峨嵋拳谱中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五大门派,即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指八种拳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
“僧门”、“化门”、“字门”和“会门”四门峨嵋拳术在海陆丰民间流播久远,影响甚广,习练人员众多。其风格是:“僧门拳”无僧礼不成拳;“化门拳”行拳时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字门拳”是无字不成拳;“会门拳”是无圆不成拳。“化门拳”是峨嵋派“五花八叶扶”的第六叶,也叫“化门拳”中“蚕闭门”,“蚕”即是行拳时如蚕吐丝绵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即是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多以柔和、小巧为主,多用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此拳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有: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化门”中的典型套路36闭手,36闭手又称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称36天罡手),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清末民初期间海陆丰有好多出名的峨嵋派高手,他们都传有徒弟。
罗山拳: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后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南少林寺是南派拳术之正宗,他吸收我国各家拳术之长,其风格特点既长于手法,又善用腿法,故被誉为“南北合拳”。由于南少林寺拳术的发展及传播迅速,清王朝以“少林整军经武、图谋不轨”的罪名,派兵围剿,黑夜重兵包围了福建少林寺,四面纵火,意欲一网打尽,在寺的和尚只逃出五位武功高强师兄弟,后称“五祖师”,因郭转等八师兄弟已经师满回海陆丰执教,幸免此灾!但清王朝大破少林寺后,为了斩草除根,特派高手红眉道人率众高手追踪到海陆丰,以武林界的比武为名,发下武林帖,约定公元1789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在汕尾关爷宫戏台比武,意欲一网打尽。在这次比武中,郭转当场打死了红眉道人,郭转亦中红眉道人毒刀,四个月后不幸逝世,享寿七十岁。
少林弟子为了避开清廷的追捕,四处逃生,每到一地,暗中教拳,发扬南少林拳术。海陆丰少林弟子后被称为“少林海陆八大弟子”。当时,因至善禅师授各人的武功不同,所以各大弟子传习的武功也不同。据有关文献记载海丰罗山郭转及陆丰曾埠胄的拳术同属南派少林雷家教拳系(种),是否与雷家拳同出一脉?这有待行家考证。雷家教拳术是正宗南少林拳,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刚中有柔。技击特点:逢弱则“进打中,退打肢”,遇强则左右闪躲,欺其四肢,巧狠并行,出手快速有力,灵活多变,“得实则刚,化势以柔”,上中下三盘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腿法虚实难捉,狡诈多变,手脚并用,周身浑然一体。其拳运动幅度较大,动作优美大方,处处表现出拳技的风格特点。
罗山南少林拳,简称“罗山拳”,其中武术套路有:头桩、二桩、三桩、柴马桩、赶打、猛虎、献爪、飞偶、步踩、出虎、躲仔(粗细躲)、三步推、三脚虎、三角鹰、直马、三角马、战马开门、战马落软、猴公出洞、穿心地仁、十二步、十八步、三十六步、四门、四门捆、四门倒坐、小八卦、大八卦等三十六套,以罗山一百零八步(八卦顿)最为着名。拳术要点为沉肩落肘、腰跨正直、马步沉实。身法要点为正身、小偏身、身转如轴。手形要点为拳、掌、指、爪、肘。手法要点为穿、沉、挑、擒、破、扫、插、内圈、外圈等。步法要点为迫、进、退、横、麒麟步。腿法要点为正钉、侧钉、撩阴、扫、勾及膝。内练:精、气、神,外练:身、手、眼。另外,有棍术:大揽槌、二桩槌、地盘槌、重箭、挑刷、飞偶、反跳箭、反点灯、扬眉(门)吐箭、雪花盖顶十套。
罗山拳“八卦顿”其中部分套路名称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关公巡城四门阵,斜锄内扣直马推,倒插金钗魁星踏,童子戏仙撩根拔,子午卯酉门类推,穿心地人双压剪,猴子洗面天地水,金鹰探头双飞燕,横门贯打专斗脚,猴公出洞又膝斗,横马变蹄双剑出,金鸡拍翅开铁弓,猛虎穿o剪双踝,步采台脚阴阳掌,截拳倒插抛铁球,观音坐莲连环腿,双飞蝴蝶猎拔手,关公捋须气非凡,少林拳法十八手”。(罗山《存义堂》香港中医师王捷坚提供套路名称)
基本特点有:四门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制拙的技击特色。注重下肢的稳定性,步法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使身体灵活转向。上肢动作迅速绵密,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可连续击拳,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大多呼喝作声,吐纳运气催力,以增大技击力。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兼以长拳、擅剽手,以声势威猛迅速,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法富有灵活多变,其气势有“铁盾砩”之称。
郭转大师创立“义兴馆,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清乾隆至现名师荟萃。如乡中前辈有:郭戌、郭林燕(旅居马来亚开馆授徒)、郭三、郭剑、郭歪、郭琼、郭慧、王继葵(郭林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戌师傅授拳艺)、王培芳、郭大孝、郭熙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于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后,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撸⑼跖喾肌⒐笮⒐佟⒐怠⒐⒐恕⒐睢⒐省⑼踅莩酢⑼踅菁幔ㄏ治缁鹛霉跣岷湍仙倭致奚饺ㄗ芑峁宋剩⑼踅萆⒐度纭⒐璋病⒐醮妗⒐鞣帷⒐顺牵ㄏ治奚脚烧盼纳踝芑峁宋剩换褂型庀绫九纱腥耍锨氨玻夯乒浴⒆ā⒘跫蚁小⒑伪ā⑽馊佟⒀钔鳌⒊侣璧ぁ⒗钜娴取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后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和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后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 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香港:庄报先师、 徐志洪师父、 张文声师父表演“罗山拳” 王捷坚医生表演罗山拳“108步”王捷生医生表演“罗山拳”
莫家拳: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公元1746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后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于唐代年间(公元874至879年)。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于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莫家拳注重腿法,南派风格,这种拳有36套配套脚法,江湖上称为“无影腿”。其腿法刚柔相济,灵活多变,虚实狡诈,处处着眼,下三路实用技击,腿不过肩,凶猛快速着称,其手法运用南派五行手法,利用引进落空,截击冲剌是南派拳术的拳法之良种。手法有:巴、探、挂、拿、开,化、缠、跟等。莫家拳技击十二法, 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歌诀云:“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三脚虎”拳(蔡莫拳):一代神拳刘仕忠(1897 ~1974),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二十岁时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在这次浪迹江湖中巧遇江西省武林奇人张文永,让他脱胎换骨,学到少林武技的精髓,且对武功有更深的认识,也为他日后创出“蔡莫派”武功奠下了扎实的基础。张文永原为一名秀才,年青时为报强盗杀父之仇,弃文习武,成复仇后,不问世事,行医济世。张文永不但武功精绝,更兼通天文地理,他经常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赠医赠药。刘仕忠年近28岁时正式拜张文永为师,学艺数年尽得高深精绝的武技真传。之后张文永也再次云游四方,刘仕忠回到祖家甲子镇,把所学到的武技,弃芜存菁,融汇贯通,集南派少林之洪、刘、蔡、李、莫五大派,以及朱、范、钟、太极、六合等精华,创出技法独持,别具风格的一个崭新拳种,成为蔡莫派创派的—代宗师。
蔡莫派拳术又有它别于其它拳种的奥妙之处。蔡莫派拳术一拳一脚均着眼于实战,不练与搏击无关的花招,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非常严格,出手时肘不出尽,肘部必须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变化余地,既可感觉到对方的力度变化,又不必回手即加予反击。蔡莫派拳术擅于搏击,交手时虚实兼用,巧狠并行,出手快捷有劲,马步稳而不滞,桥手坚硬,节节贯穿,筋肌富有弹性。攻中寓守,连消带打,在攻守中利用砸、弹、顿、冲等手法,突然发力或施放暗劲,使劲穿透对方的五脏六腑及筋骨关节,势沉力猛,中者如受电击雷轰,加上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拳不空发,手不空回,出手不冲即砸,不托即劈,不封即扣,不搂即缠,务必使对手欲退不能,欲弃不得,手脚被封,身形被困,陷入挨打局面。
其法度有:吞、吐、浮、沉、刚、柔、阴、阳。手法:提、圈、梳、托、荨⒗Α⒉濉⒈辍ぁ⒀埂⒋⑺汀⒐觥⒐巍⒉Α⑶堋⒙┑龋徽品ǎ赫醒簟⒎绯怠⒁跹簟⒘稀⒈祭椎取=欧ǎ撼偶Α⒐床取⒒⑽病⑻岬⒑嶂背拧⒘方录簟⒃а炫搪荨⒗鹩惆谖玻煌确ǎ毫靡酢⒋┬摹⑸ㄌ谩⒁跹羲油鹊取2椒ǎ荷咝惺蟛健⑻А⒚坊ā⒛バ摹⒀蛭病⒚宰俨降取B矸ǎ和访拧⒍拧⑷恰⑺钠健⑿闭健⑻淼取AΧ龋夯亓Α⒙菟苛Α⒏Α⑿读Α⒔枇τ胧沉Φ取F渲幸“食力”最为精巧奥妙。拳术套路分为初级:车轮手、车斩滚、车打、车轮标指、内车手、软车手、车鞭手;中级:插打、猴打、四尖、六尖、七步反、斜身战马;高级:虎鹰双形、调劲手、风雷手、鞭桥、老虎伸腰、花迷手。器械方面,蔡莫派最饮誉武林的是它的棍法,它包括有三家少林名棍在内,即阴阳弹箭棍(十多套棍法在内)、青龙棍、半斜月棍。其它享有盛誉的有“六合双锏”、“六合刀”、“双头”等。由于蔡莫派吸收了多家南少林拳法之长,兼收并蓄,具有内外俱练的统一性,再经过长期的实战磨砺,发展成独具风格的一个优秀南少林拳种。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于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着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后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1974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后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1999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陈训典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后来到香港,1966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实时拜师习武。 黄岱师父仙逝后,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后,刘标师父在1977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1978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 1998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香港刘标师父表演“三脚虎”拳 “三脚虎”之孙表演“鸡仔啄谷”棍术
北派嵩山少林拳:北少林派主张“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其风格特点: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非攻即防,没有花架子。其首先要求练好基础功,即蹲步、站桩,在演练套路的形式上,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拳打一条线”也是少林拳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演练时的落进匀在一条在线,这是根据实战的需要而设计的,如身法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要在一条在线活动。“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的以肩与胯,腿与膝,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之法,内外形成一体,用鼻呼吸,集中劲力,必要时用嘴发出吼声,以震敌胆,克敌制胜。
据不完全统计,自70年代起,仅海陆丰往河南省各地少林武术学校练少林拳的约有300多人。改革开放前后其中比较突出的北少林拳新秀有:海丰县陶河镇的锺汉集,习练少林罗汉拳(罗汉七)、海丰公平镇的黄坤城曾夺得首届中国中年男子传统少林拳表演赛一等奖和获国家级武术裁判员及教练员证书、海丰蔡厝围村的蔡锦溪亦获国家一级武术教练证书等。
戳脚“拳”:“戳脚”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技艺,清代末期和太平天国时期,“戳脚”方才问世有人。根据《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用的九转连环鸳鸯脚,说“戳脚”武术是武松传的,年代久远无可考证,亦说是宋代周侗(山西人)所传。“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等。“戳脚”内有文九趟和武九趟,共18个套路,此拳凶猛非常,作战搏击实用。“戳脚”与“太极拳”、“八卦掌”都是以八卦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作为训练武功的心诀。
“戳脚”是专用脚踢的拳术,包括很多的踢法,是拳术中最重要的一大部分。前人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拳打三分脚打七”,可见脚踢的重要性。有的人把戳脚说成是“错脚”,就不对了,错是戳脚中的一种踢法,戳脚是总的名词,包括一切踢法。虽然戳脚有九趟腿,也有地躺十八滚,但地功门也有地躺鸳鸯拳、醉八仙和醉拳等,但不是戳脚,若说相互关联尚可。戳脚的“戳”字完全注重在以脚取胜,其丰富多变的技击腿法而蜚声武林,被推为“北腿”的代表性技巧。
“戳脚”的手法、腿法、身法、气法是人体各部位在演拳和技击中所运用的方法。它们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紧密的配合,协调一致,共为一体,神形兼备,上下配合,手随身转,步随身行,脚发手领,手到脚到,诸法如一。
手法:起、落、崩、翻、钻、转、横、竖八法。 腿法:提、圈、掀、点、插、踢、蹬、摆八法。身法:扛、挤、撞、晃、抖、伸、缩、坐八字。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一致。腿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9脚法:为腾空性腿法,中盘63腿法:为立性腿法,下盘腿9腿法:为地躺性腿法。三盘共有81腿法。
戳脚“拳”有文九趟、武九趟共18趟拳,九九八十一腿法,全拳三分用手七分用腿,戳脚是我国北腿的代表作,在技击上价值很高。海丰大湖镇高螺村金钳承习练过戳脚(在军队任过警卫员和侦察员,精通擒拿术),曾在海丰各地及市城区传授戳脚武趟子基本功。汕尾城区黄坤泽也承习戳脚功,汕尾城内路的吴振亭亦习过戳脚基本功。

蔡锦溪武术教练表演北拳
南枝拳: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后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后,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着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后,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于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