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800年前,有位江西诗人叫杨万里(1127―1206),曾任广东提举,督师
潮州。他的足迹遍及漳州到
潮州各地,写了很多诗。其中一首是:
潮阳海岸望海
动地惊风起海陬,
为人吹散两眉愁。
身行海北新春后,
眼到天南最尽头。
众水更来何处着,
千峰趁此却回休。
客中供给能消底?
万里烟波一白鸥。
这首诗写他在“天南最尽头”,“陬(zou)”是角落的意思。诗中写他见到大海壮观景象时的感受。这种感受绝非陆地诗人所能凭空想像的。
“身行海北”,正是现在潮阳一带海岸。诗人由漳州知州调为广东提举,于淳熙七年新春后过潮州。本来,大海激荡,春风吹拂,是非常美妙的享受。可是,此时北方已为异民族所占领,诗人正为投降派误国所忧愁,看到“动地惊风”的大海,自然引起心思的共鸣。然而自己又位卑力微,无法扭转局势,像“万里烟波一白鸥”,感到渺小。甚至像
现在这样有“供给”的日子还能坚持多久都说不定。但他并不气馁,认为应该像大海层层波浪一样,虽然每次都以千峰压顶的气势冲到岸边而被卷回,却能“回休”而不,永不停息地―次次地发起攻击。
这也就是我们后人读此诗,应该学习的自强不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