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剃头


    理发俗称剃头。理发业本来是人们生活中必须经常接触的一个行业,因为“人人头须剃”,但这个行业在以前却是被人瞧不起的“贱业者”,属下九流。
    以前剃头有流动服务和设固定摊位为人剃头之分,流动剃头者城乡均有,剃头匠挑着担子进村人寨,游街窜巷,这担子有专名,叫剃头担。剃头担一头是一个木制架子,上面为一面镜子,下面放着铜面盆,盆下为火炉;另一头为长方坐凳,凳下放各种理发工具。故有句俗语:剃头担子:热单头。流动剃头匠有的挑剃头担游乡窜巷兜揽生意。有的则将担子放于街边或大树下。为行人理发、刮脸,十分方便,对劳动大众,实在是十分方便和便宜的服务。流动剃头匠有的在某地混熟了,就住下来租间小屋,开起了剃头小店,固定为顾客服务。
    较大的理发店则多设于圩镇和城市。城市的理发店还分大小两级,大理发店设施齐备,装修堂皇,服务对象是社会上流人物,在这类豪华理发店从业的人员,虽然背后仍被称剃头匠,但当面已尊称师傅。这类理发店,还有分工,虽然服务对象基本以男性为主,却分男部和女部。这男女部之分不是指剃头匠为男人还是为女人剃头,而是指剃头工序,男部负责剪发,女部负责修容。至民国中期,分级更细,有甲、乙、丙、丁和不列等五级,收费价目各有不同。甲级店兼为妇女剪发、烫发、染发、电发;乙、丙级店以剪发、理发为主;丁级店和不列级是街边个体作业。
    剃头的款式随时代而变,清代是留辫子,把前脑勺刮得光光。清初实行剃头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有民间传说云:以前剃头匠肩上挑的剃头担横杠上挂的都是人头。传说当然仅仅是传说,没有那么一回事,不过反映了汉民族在满清初人关时强迫百姓剃光头的做法耿耿于怀的心态。人民国后,则又强制剪辫子,但也不是剃头匠敢如此所有,上街剪辫子的大多是当地学生。但剃头款式已开始多样化了,一般是留分头和剃光头,也个别留洋学生留西装头,在当时,被视为“洋派”。后来效尤的人渐多,西装、军装、平头装、剪光(飞光),任君兴意。到了今天,款式已经五花八门,青年人追逐时尚,可以随心所欲,店内设施也随时代进步而进步。仅以为顾客煽风为例,起初是用大拨扇,即雇一杂工,手执一把特制大扇子,站在一排剃头椅旁边,用力轮流向顾客煽风,后来又改用可以来回拉扯的人力风扇,效果比大拨扇更好。而一二等的理发店,则很早就采用电风扇。现在,一般的发廊和理发店,大多装有空调。
    人理发店理发者社会三教九流都有,说话一不小心就会犯忌讳,遭遇麻烦。因此,剃头匠之间的语言交流多用隐语,称“剃头癖”。同时,他们于年初或年底给人理发,除非顾客特别吩咐,否则也不给顾客“挖耳朵”,这样做也是为了不给自己招惹麻烦,因为潮语“挖耳”一词有不吉利的含义,年初岁末随便给人家“挖耳”,严重的会招来毒打。理发业遵吕纯阳为行业祖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要祭拜,行拜师礼也要在祖师像前进行。在水陆码头地段,三教九流人员来往较多,关系复杂,在这里开理发店是需要有社会背景的,遇事能够没法“摆平”。而且,店内还须悬挂关公像或者刘、关、张像。他们既把关公当财神敬奉,也含有提醒顾客“都是江湖中人,彼此讲江湖义气,彼此互相关照”的意思。
    剃头匠使用的擦拭剃刀粗布传说原是祖师爷吕纯阳的剑壳,是他赐给剃头行作镇妖辟邪之用,所以剃头匠崇拜擦剃刀布,不许别人对其亵渎,开工前要先用抹布擦拭剃刀,其它的理发工具也不许他人随意动用。
    辛亥革命后广东有了理发行业组织,后来又成立了理发工会,理发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工会在共产党领导下,曾几次组织行动,向资方提出加薪,得到合理解决。大革命失败后,工会被解散,后来重成立的理发工会,多为
国民党把持。
    解放后,理发业归人饮服行业。但圩镇和农村的理发匠,仍以个体经常为多。至今,农村仍有流动剃头匠,不过他们已不再肩挑“一头冷一头热”的专用剃头担,而是脚蹬单车或驾摩托,车架后放一个小提包,里面有剃头工具,到了某地,车停大树下或阔埕,镜子挂于树上或壁上,向人家借把椅子,便开始工作。在城市,最近又出现了街边理发摊,多是外省剃头匠为来打工的外来工服务,间也有发地人图方便和便宜,坐下就地理发的。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拍啧
  • 下一篇:挽面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人旺天下(第十七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大型文艺晚会)

    大笑西游第三部:凤仙郡求雨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