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乃人之天性,女子尤其如此,总想方设法自己美化自己打扮自己,美容术便是在不经意的梳妆打扮中出现了产生了。在种种美容术中,要数挽面的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因为这种美容术简单易行,不需太多工具和药物,只需一根纱线,少许水粉,便可“面对面”美之化之,而且效果立竿见影,被纱线行走过的脸蛋儿,一下子容光焕发,别人看着舒服,自己也感觉良好。挽面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市场,以前,地无论东西南北,人不管贵妇还是村姑,都乐意挽面,把挽面视为最基本的美容手段。
挽面也称绞面,文雅一点的称“修容”,将出阁的闺女则称“开脸”。在
潮汕民间以前有这样的例俗:未出阁闺女子不能挽面,要把脸上稚嫩的茸毛一直留在脸上,以示自己是“红花女”,等到要出嫁了才请人来挽面,所以叫做开脸,开过脸的女人从此可以挽面。其实这样的例俗之所以能够流行,是有美学根据的:稚嫩的茸毛留到出阁前一刻才绞净,开脸前和开脸后的脸蛋儿,那长期掩饰的美就一下子突现人前,娇媚无比。
挽面就是用浸湿的纱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从事这项手艺的多是一些中老年妇女。操作时,各坐一只凳子,一高一矮,动手者坐高一些,两人相对。先用擦粉手巾往脸上扑上粉,然后将一条两尺多长的纱对折,中间在右手拇指上绕了两匝,一头用牙咬着,另一头拿在左手上,交叉绞动,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把汗毛点点绞干净。有一首俗谜:“四脚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猜生活行为一,说的便是挽面。平时挽面不挽面没人强求,你一个月挽一次也好,三几个月挽一次也好,随你的喜好。但是,在以前,有些场合挽不挽面却由不得你了:出阁非挽面不可,过年非挽面不可,红白事非挽面不可。家有丧事,如你是孝妇孝女,则“成服” (上孝)要挽面。可见在特定社会里,已把挽面当作一项礼仪,而不仅仅是一种美容。
一次挽面,工夫做得细的,要将近一个钟头,所费不过几个铜板而已,到解放后是两角钱,大家小户都付得起。这一古老的美容术,曾经销声匿迹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凡是社会需要的行业就不会绝迹,挽面就是如此,近年又有复兴的趋势。先是在农村兴起,渐渐的,此风从农村吹向城市,在城市的骑楼下,两人对坐,四目相向的古老美容术又成为城市一景。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专门的挽面店也开张了。不过,现在一次要收几十元、上百元。
但愿这种东方式美容术不仅能重现生机,更希望它能推陈出新,卫生条件和美容技术更趋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