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商贩招徕术

    1.招幌和招牌
    固定的商铺用招幌和招牌来吸引顾客。潮人讲究儒雅,因此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招幌招牌力求做得精美,引人注目,上面的字,必须出于名家之手。招幌有的是全国通用的,已经形成了行业标志的,如:酒店门口树“酒”旗;茶馆挂“茶”字招幌;当铺门口立旗杆挂木制大铜钱;米行挂“米”字旗;理发店挂三色斜纹转动的圆柱,等等。
    2.吆喝、摇鼓、击锵、敲木鱼、唱曲
    一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贩,肩挑货担走街串巷,他们没有固定的铺面,所以不能用招幌和招牌来吸引顾客,唯有用自己的喉咙来吆喝叫卖。从大清早开始,就可以听到街巷里的小贩们拖长腔调,引吭高喊的声音。他们每个人的吆喝方式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绵长悠远的吆喝声在长长的巷子里回荡,很有韵味。一些人为了保护嗓子,也或许自己五音不全,便发明了别的方法来发出声音招徕顾客。如卖小百货的货郎担,不管是挑着担走路,还是在树下歇脚,只要没有人来光顾,他便会不停地摇动手中的拨浪鼓,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妇女和小孩们听到这个声音,便会纷纷从家里来到货郎担边,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
    给人算命的穷苦的盲人,则是一边拄着拐杖摸摸索索地走路,一边敲着一面手掌大的小铜钹。小铜钹的声音很清脆,在深沉的夜里让人顿生凄凉之感。有些不懂事的小孩,会在他们背后喊:“青盲(盲人)扣锵,无嬷(老婆)凄凉;爱嬷乜事,爱嬷参详……”
    潮州城内有一些卖面食的小贩,招徕顾客的方式很特别,就是敲木鱼。他们敲木鱼不像和尚诵经一样有板有眼地慢敲,而是疾徐结合、轻重缓急有所讲究地敲。所以当他们经过的时候,没有人会误以为他们是和尚。
    小商贩中,也有的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于是他们或敲快板,或拉椰胡,口唱俚曲来吸引客人。他们即兴编唱的俚曲通俗幽默,常常博得围观路人捧腹大笑。其中最有名的唱曲小贩,要数汕头的“戏布袋”了。戏布袋原是潮剧科班出身,能拉会唱,会变魔术,还懂得一些医道,认识不少青草药。由于世道萧条,戏班解散之后,他们便以摆地摊卖草药和大碗茶为生。为了招揽顾客,他随身带一把椰胡,边拉边唱,吸引了不少客人驻足围观,生意比一般人要好,潮汕人称会演潮剧的人为“戏布袋”,所以他也被大家称为“戏布袋”了。改革开放后,戏布袋成了潮汕凉茶的注册商标,在汕头已经开了不少连锁店,也不再靠吹拉弹唱招徕生意了。
    3.广告和广告人
    民国时期的潮汕商人,已经很懂得利用广告来做宣传,但是只有少数大商号才能在报纸上登广告,大多数的商号,打广告的方法是雇佣“广告人”。当时所谓的“广告人”是苦力,是身世凄凉的“无路人”。他们做广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街张贴街招,正如现在张贴违法小广告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敲锣打鼓吸引观众,有的把自己打扮成小丑,一边敲锣打鼓一边高喊广告词;有的两个人合作,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敲一阵喊一阵。有一些多人成伙的小对子,他们沿街敲锣打鼓,或吆喝某某商品,或散发传单小广告,这些人已经和走江湖卖艺的杂耍班差不多了,不同的只是他们并不向观众收钱,因为他们是受商家的雇佣,为商家做广告的。有时候,还会出现同一类商品的两方广告人摆擂台互相攻击的场面。商贸隐语
    潮汕人的商贸隐语称为“僻”,各行各业的隐语就叫“某某僻”,如“药材僻”、“猪中僻”、“剃头僻”等。隐语分为手语和口语。手语就是所谓的“袖里乾坤”,潮汕人成为“拗手瓜”,即双方把袖筒接起来,再各把一只手伸进袖筒里,互相摸摸捏捏,再配以眼色,如此往返多次,一笔生意就做成了。
    俗话说:“唔识僻,赚无食(赚不到钱)。”比如旧时棉湖有卖死猪肉的,碰到熟人,卖家就会说:“昨夜杨令婆辩本”,提示他这猪是死猪。不懂的人,听了如坠五里云雾,不明所以,明白的人就立刻移步别家。这样做,既能关照熟人,又尽量少影响自己的生意。
    中介人一般能把隐语背得滚瓜烂熟,他们使用隐语,一般是为了蒙蔽买主和卖主,通过压低或抬高价格来谋取更多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环境改变了,做生意要求公平、公开、明码标价,所以这类隐语基本上被淘汰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混战六合彩(第二集)

二个臭姿娘(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