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汕古代食俗

    要了解古代的饮食习俗,只能凭借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保留在古籍中的文献资料。可惜在潮汕,这两种资料数量很少。不过,只鳞片爪,虽不足以洞见古代潮州先民饮食习俗的全貌,毕竟还可以借助着它来探究古代潮州先民饮食习俗的梗概。
    我们已经谈到过潮汕的先民如何利用本地的食物资源。温暖多雨的气候,靠山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本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饮食方面给潮汕的先民以非常宽阔的选择范围。薯芋、稻米、鱼鲜和家畜,在数千年前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主食。那么,潮汕的先民是如何对这些食品进行烹调的?
    生活在五六千年前的陈桥等地贝丘遗址的居民,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毫无疑问,也懂得用火烹煮食物。奇怪的是,潮汕地区出土的先秦时代的陶器中,并未发现鼎、鬲一类专用于炊事的器物。我们猜测,这个时期本区的原住民可能掘土为灶或者以石块做支架,安上陶缶来烹煮食物。揭阳油甘山和普宁牛伯公山两处考古遗址,在发掘中发现的一些灰坑遗迹,大概就是先民们使用这种烹调方式而残留下来的。至于牡蛎蚌蛤这些贝类,先民们干脆就用蚝蛎啄之类的细小石器,把它们剖开挖出,生吃了。
    古代本地的居民的饮食材料的谱系很广,除了主食之外,蛇蛙龟鳖,大至野象,小如昆虫,无不成为他们口中的美食。现存古籍,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下面略举一些奇特的例子。
    象鼻炙
    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说:
        广之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    。
    古代,大象在我国的分布地域要比今天广得多。商代中原地区还有象群活动,保留到今天的甲骨卜辞上面,就有获取野象和用大象作祭品的记录。《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谈论天下美味,肉食之中,有“旄象之约”。学者们对“象约”有许多解释,有人说是大象的尾巴,有人说是大象的脂肪,有人说是大象的肚肉,有人说是大象的腰肉……但有一点看法是共同的,那就是当时人们猎取野象,作为肉食。
    到唐代,中原地区大象已经绝迹,而岭南的大象仍然成群结队。刘恂是唐末人,到广州做官,因为天下动荡,留居在岭南。《岭表录异》记述了他所见所闻的岭南风俗。唐末潮循人捕象,主要目的大概是为了保护农作,而被猎获的大象,自然成为美味佳肴。“炙”是烹制肉食的一种方法,就是将肉放在火上烧烤。现在我们是没有品尝象鼻的口福了,不过刘恂说大象的鼻肉又肥又脆,想来有点像猪鼻子肉吧。那时候,潮州人都把象鼻当作至味,捕得大象,还争着烤象鼻吃呢。
    炸蔗头龟
    清代光绪间张心泰的《粤游小记》说:
        潮州蔗田接壤,蔗虫往往有之,形似蚕蛹而小,味极甘美,居人每炙以佐酒。
这段记载,是从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里抄来的。据梁绍壬说,在潮州,这种虫子俗名蔗头龟,寄生在甘蔗老丛蔗头间。甘蔗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用蔗苗扦插,叫做新丛,到冬季收割后,给蔗头培土施肥,第二年又可以分蘖萌生,茂盛如初。这二年生的甘蔗叫做老丛,收割后,蔗头间往往能掘到蔗虫。
    潮州人种蔗,大概要等到明代以后。在《永乐大典》所载宋元时期潮州方志中,还未见有种植甘蔗的记录。明嘉靖《潮州府志》“物产”门,果类中有甘蔗;隆庆《潮阳县志》食用类中有砂糖。可见当时潮州已经种蔗。清代乾隆以后,潮糖北运,销售量很大。本区甘蔗的种植面积也极广。光绪《潮阳县志》中,刊载了乾隆十七年(1752)潮阳县令李文藻的一首诗,其中有“岁岁相因是蔗田,灵山脚下赤寮边”的句子,摹写了清代前期潮阳铜盂赤寮一带蔗田连阡的景象。这只是清代潮州甘蔗大面积种植的一个镜头。以蔗头龟为美食的奇俗,应该是在甘蔗大面积种植之后慢慢形成的。
    蔗头龟的吃法,《两般秋雨庵随笔》里头讲得很详细:
        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炙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
看来,梁绍壬是吃过这种又肥又香的炸蔗头龟了。
    据说,几十年前,潮汕还有卖蔗头龟给人佐酒的。现在,潮汕几乎不再种蔗榨糖了。虽然还有人种着几垅果蔗,高效杀虫剂使用之后,老丛的蔗头恐怕也难再掘到蔗头龟。我们还能品尝到这种奇特的美食么?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叫小姐-2010贺岁片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