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味中秋饼食

    农历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潮汕人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潮人认为,中秋夜的月亮是一年之中最圆最亮的,象征着这一天有家人团聚过节的必要。所以它自来有着“团圆节”之称。在潮汕城乡,中秋晚上,民众除了在外参加演艺、灯谜、烧塔等活动外,另有在家里进行答谢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合家平安等祭月赏月的活动。在这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潮式饼食的身影。它们都是在节前数天就准备好了的。本文专谈一谈这方面的习俗。
    月饼  欢度中秋节用的月饼全国各地均有制作。其制作手法及其形制大体相同,但各有流派,如京式、广式、苏式等等。潮汕人以特有的心灵手巧,做出独具品味和特色的月饼受到四方的称赞。它以其饼皮酥脆、馅料松软、肥而不腻、甜而不过的品质优点而享誉海内外。潮式月饼依据所包用的馅料的不同,又分为乌豆沙U饼、绿豆沙U饼、芋泥U饼和双烹U饼等。在以前,潮汕一带的普通家庭多有十几口人者,那种几十口人乃至上百口人的家庭也很常见,在这些克勤克俭的家庭里,过节用的月饼多数是自制的。其中有些馅料要提前几个月加工后,盛入陶瓷钵缸埋在地下以“退掉馅料中的火气”,届时吃起来口感将特别清凉滑腻顺口。据说以将钵缸埋在近水的小溪流旁边效果最佳。小户人家及穷人,为求省事,通常便到市集上买些月饼应付着过节。其中的享有盛誉者,以潮州的意奚、潮阳的贵屿和澄海的苏南产的U饼为最。在中秋节前拘几天,不说是商店,就是街头巷尾到处也都有摊档在卖月饼什么的。人们就是再穷,也张罗着要买几块月饼孝敬月亮娘娘:没有听说过谁家连几块月饼都没有买或买不岜。不过又听说那些实在买不起者在祭月时自觉得没脸面故人,再三自责,羞愧难当,要请月亮娘娘千万能予体恤、包涵、恕罪等等。
     绿豆糕  它是潮汕人欢度中秋节的主要糕点之一。在以前的年份,绿豆糕常由农妇自己家制。它选用上等的绿豆为原料,用清水洗浸几遍之后脱去其豆衣,经蒸熟后晾干,再磨制成豆粉,这时可适量地加入白糖和猪油,拌和后作为主料。从主料中取出约三分之一,往其中再掺入花生仁碎、芝麻粉末,瓜丁微粒等,拌匀后作为副料。取来专用于制作作绿豆糕的圆形木制糕点印模,这种糕点印模的底部反刻着吉祥图案和各种吉祥话语或客气的问候用语。使得印制出来的绿豆糕上面显现着白兔、鲤鱼、鸭子、松鹤图案和福禄寿、平安大吉等文字。显现着一种祥和、喜庆的气氛。印制绿豆糕时先往印模里填进主料,并用大拇指压紧,当其占有糕印模的过大半厚度之后,又往里面塞进副料至填满整个印模,注意要尽量压紧。蒸熟之后倒着往桌子上用力一磕,便把绿豆料给磕出来了。这是一种很有潮汕特色的圆形糕点,差不多整个大潮汕的各个城乡间都可看到它或者与它类似糕点的身影。别小看它只有四、五公分直径那么大,一公分多高,其貌不扬。吃起来却是清甜可口,有滋有味的。特别是由于它自身带有的那种家乡情结,常使得客居异地的潮汕籍游子,在享用它之时,勾起“月是故乡明”、  “千里共婵娟”的情怀。
    U糕  在潮汕人的拜月供桌上常能看到一种约直径七八公分、呈半透明的乳白色、显得很油润光洁的圆形糕点,潮语称之为U糕。不过据说这种糕点的前身是从客家地区传过来的,是该种客家小食的变种。传说清朝初年,有一位原籍为粤东某地的原明朝遗臣变节投靠了满清人,到外地做官去了。可他家世代惠受着朱姓皇帝的恩泽。他的母亲坚决不肯与清帝国妥协,耻于与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为伍。听说他派人回乡要接自己到他的任上去共享荣华富贵,她立意不肯前往。与他的另一个孝顺的儿子将家中现有的米粮油盐糖等搬到自家的――条船上。躲避他处,隔一段时间后,听说来人走了。她才又回家乡居住。这U糕,是她出走在外生活期间,她的那个孝顺儿子应用当时船现有的东西,为着给母亲变换品味,而想法子创造出来的。
    U糕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白糖和猪油等。制作时先前者碾磨成粉,掺合猪油和白糖浆,不断揉合拌均,摊专用的圆碟子,放入蒸笼中炊熟而成。在八月十五日这的晚上,当中秋节的那一轮明月升起挂在空中,把它的光泻洒向潮汕大地的时候,下面的无数供桌上的各叠子糕,反射出泛泛的微黄色亮光,象是无数个的小月亮,呼应着天上那个大月亮的阵阵召唤。
  芋头和芋制品  在大潮汕的各地,都流传着大同小异传说:古时候,元朝的统治者残酷压迫汉族人民,生活粤东的老百姓被迫得急了,便趁中秋夜蒙古兵员分散在百姓家中过节的机会。通过在将于这一夜吃用的月饼之夹带字条的方法,串联约定是晚分头举事起义,众人合相继击杀掉分散了的蒙古族“番兵”(潮汕方言中保留了些中原古汉语词汇,其中把一些由兄弟民族组建起来的家称为“番邦”,把“番邦”中的老百姓称为“番”。这里的“番兵”或“元番”则是指称当时的元朝兵,。成事后,潮汕人就用蒸熟了的芋头代替“番兵”的头作为祭品献给月亮女神并告慰先人。这事相沿成了俗。到了近代,一方面可能是“头颅”总让人联想到血淋的场面,怪吓人的。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每年的中秋节总用一个简单的芋头,久了让人觉得太乏味太单调。现在人们在用芋头作为拜月祭品时常选用下面的一、二种方将芋头加工一遍。
    一是将芋头洗净去皮后,全部给切成约有手指头粗的形小条条。再把它们放入油锅中炸熟,捞出滴干油之后。又重新将它们倒回热油中去炸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去掉其中的多余水份,使得吃用时口感脆爽。此时,将此前准备好的半锅子呈胶粘状的白糖浆重新放回火炉上去加热,又将第二遍油炸后尚热烫着的芋条放入糖浆中,稍为搅拌让其周身醮粘上糖衣后,将它们捞出晾凉。这就成了有名的“翻砂芋”。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芳香气味。二是可将洗净去皮后的芋头先切成八大块或十二大块等,然后又逐块将它们切成薄片,待晾干后放入油锅中去炸熟并稍过头一点,将它们捞起滴干油,在它们尚未完全冷却之前,在它们的表面上撒上白芝麻粉末和晾干了的莞荽末,  这就是著名的“芋酥”。它的味道棒极了。另外,还可以以芋头洗净蒸熟之后,去皮碾压成细泥。加上白糖、白猪肉丁、白芝麻与绿豆沙、莲子、柑皮微粒后,置于瓷钵中加水搅匀后,重新蒸一遍,就成了粘乎乎而不大粘汤匙,热乎乎却外表不怎么冒烟,油亮乎乎却不觉得肥腻,它吃起来口感清香甜美,别有一种舒适感,妙极了。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潮式“芋泥”。
    红豆干角  说起来,这是一种平时也可以看得到的儿童食品,它算不得是潮式中秋节的应时食物。这里之所以会提起它,一是昔时潮人的拜月供桌上有时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二是因为中秋节前后这种小东西大行其道。这说起来又话长了。
    在以往的日子里,  日常的食物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许多人终日都感到饥肠辘辘的。小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更是整天都觉得肚子饿。差不多是不管看到什么可吃的东西,他们的脸上都会露出一副谗相。当他们看到家中的大人在制作节日饼食时,特别喜欢在旁边磨磨蹭蹭的,或是瞎掺杂瞎帮忙,久久的不愿离开。其眼光却老是往所有的食物上瞟溜。有时碍着前来帮忙的亲戚和邻里的脸面,上辈们不好生硬地赶他们走开。当节日前大人们带同小孩上街溜达时,每逢路过售卖饼食的摊档跟前,儿童的小脑袋往往就要朝着那边偏转且眼睛发直,真教家长觉得害臊,碍于街上行人太多,又不好数落他们。尤其是,在节日晚上祭桌上的拜月食物,按大人们的意愿,必须等到晚上子时左右,等到月姑大驾光临,赏脸之后,全家人才可以食用。可是小孩子性急,偏爱围着这张桌子团团转,其眼光及言浯却显得特别“关心”这些糕饼。做祖父母辈的及其孩子的父母,又怎么不会知道孙子、儿子的窥觎之心?怎么不会担心供桌上的糕饼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的话,那该怎么办?那可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会惹祸的,千万不可开玩笑。在这种场合上,红豆干角就成了用来撵走小孩的最好物品(因其花费不多且又能给自己的亲骨肉带来实惠)。必要时只要抓上一小把往小孩子的里、衣袋里一塞,说声“去去去!到别处玩去”小孩子们就会听话的离开了。
    红豆干角的做法挺简单,只要将大豆磨成浆,蒸熟成硬豆腐,再用刀切成小角块,抹上用缨米掺和糖水或盐水而做成的红色水,以给它们穿上―套漂亮喜庆的外衣,放到热油锅里稍微炸熟就可以了。此物不宜炸得太过火候,以免小孩子吃得多了会“上火”。
  书册糕和月糕  因为家家产户都有小孩子,所以在过中秋节时,在祭月赏月的活动过程中,书册糕也是潮汕人心目中的重要角色。此物是用糯米粉掺合白糖水和橄核仁、白芝麻等为原材料,再将它们压入一个个小木模中。蒸熟后把它们倒磕出来,用锋利的大片刀将它们除头尾外切成薄薄的片片,但整体上仍夹合着。它大约有1 5公分长,7公分宽、1.5公分厚的样子。接着用白纸将它们包装起来,并用一小块红纸片贴在外纸包的上方便成了。或许是因为当这件糕点被打开之时,其中的那些小片片有如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竹简片吧,他们被命名为“书册糕”,据说小孩子吃后读书聪明上进。它还有个雅号叫“云片糕”,这是因为大人们期待着小孩子将来能腾云驾雾,摘星揽月。潮汕人又将上述这种糯米稠糊压进镂刻有兔、马、猪、鸡、鱼或金钱状的小木模糕印中,再饰压上美观花纹或雕刻上眼睛。将它们蒸熟倒磕出来,便成了哄小孩子高兴的“月糕”。它们同样是中秋夜拜月赏月的绝妙食物。
     据某回潮汕探亲的“香港伯”讲,小时候有一年过中秋节,他的老奶奶平分给他们十多个堂兄弟姐妹每人一块书册糕和八块小动物月糕,  当时他和姐姐、妹妹及弟弟都开心极了。他们将四个人的份额凑在一起藏放。每天背着别人,亲姐弟妹几人骤合在一起悄悄儿地吃,一直到节后十天才吃光。现今他虽然八十多岁了,仍难以忘怀这回事,还想吃书册糕和月糕!
    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愈来愈高。潮汕地区的民众越来越少自己动手制作中秋节饼食了。在城镇,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临近节前,各个超级商场和糖果糕点商店中的中秋饼食摆满柜台,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历史早已告别了计划经济时期凭“月饼证”等购物过“中秋”的岁月。即使是在乡村,农民的生活也富裕了,已经很少看到村民去椿米粉、磨绿豆、开蒸笼、摸糕印地制作饼食了。至于个别中老年妇女仍然喜在中秋节前做些过节用的食物,其中恐怕有一半的原因是她们为了重温旧时那种过节时的愉悦心情吧!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潮汕民俗紧相随着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而今在潮汕人的拜月供桌上,已经去掉了许多落后、糟粕的东西,食品则是显得更精致,也更丰富了,例如出现了一些外来食品,如牛油面包、巧克力糖、健力宝饮料、啤酒、洋酒等等。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家把儿童的读书用品,例如课本、簿笔等也摆上了供桌。更有人或许是生怕月亮娘娘不知道吧,于这天的晚上,把儿孙的各种毕业证书也一并摆到她的眼睛底下!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中秋芋“翻砂”
  • 下一篇:半煎煮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肥猪瘦猴(第一集)

    潮语动作电影:孤胆少年(全集百度影音)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