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是继1981年国家批准设立汕头经济特区后,又一次把汕头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汕头经济特区,再次站在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吹响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进军号。
同心协力“催生”华侨试验区
汕头设立经济特区30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创特区新优势、再造发展新辉煌,成为摆在全市上下的一个重大课题。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建设海湾新区时,就开始酝酿谋划设立华侨试验区。去年2月,市委书记陈茂辉应邀参加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在中南海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座谈会,他在发言中提出,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汕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部署的重要抓手,也是事关汕头开启特区深化改革新征程、引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华侨试验区申报过程中,市委书记陈茂辉、市长郑人豪多次亲自带领我市发改、侨务等部门负责人前往中央和省汇报请示,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并广泛征求听取海内外潮人和侨胞的意见及建议。去年初,一批潮籍知名侨领联名致信国家领导人,表达了期盼参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的热切心愿,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申办华侨试验区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请示。国务院批复下发后,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华侨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提出指示要求,对各项筹建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编前话】
刚刚过去的2014年,汕头可谓大事喜事多多。回顾总结过去,有助于我们增强信心,更好地谋划未来。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汕头经济发展新常态——回眸2014”专栏,盘点过去一年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敬请读者关注。
去年11月28日,省长朱小丹亲自出席在广州召开的海外知名侨领侨商座谈会,与3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侨领侨商面对面交流,倾听大家的真知灼见,并在会上提出了“华侨不光是试验区建设发展的主力,也应该成为试验区建设发展的主人”的精辟论点。12月8日,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亲自莅汕为华侨试验区、海湾新区管理机构揭牌。其后,徐少华又在我市主持召开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就做好华侨试验区规划编制、政策争取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华侨华人纷纷看好试验区前景
汕头设立华侨试验区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一向关心家乡建设发展的海外乡亲的极大兴趣。广大华侨华人纷纷组团参观考察华侨试验区建设现场,洽谈投资合作项目。当年第一个在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办厂的泰国正大集团带头积极参与这片热土的建设,力争拿下华侨试验区投资“第一单”。香港经纬集团计划在华侨试验区搭建一个涵盖电子商务、现代贸易、物流仓储、国际金融的跨境服务平台,未来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新加坡游艇公会拟投资建设服务东南亚地区的游艇俱乐部和游艇修造基地。中航集团拟投资建设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华能集团燃料有限公司现已落户试验区。
华侨试验区的规划编制、基础建设、政策创新和宣传推介等方面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我市已聘请国家顶尖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制《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探索推行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等“多规融合”,优化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目前,华侨试验区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共计23项,总投资290亿元。东海岸新城水利和围填海工程已全面完成,形成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海堤24公里;珠港新城盘活黄金地段4000多亩土地作为粤东区域性总部乃至世界潮商总部经济区,已认定73家总部企业,中国航天卫星大厦已落成;南滨片区启动土地一级开发,投资46亿元开工建设南滨新城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工程。我市还研究提出了第一批向国家争取的政策,梳理形成《请求广东省调整由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实施的省级管理权限及其“绿色通道”事项目录》和《华侨试验区拟争取的政策目录》等。 本报记者 王开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