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周敏报道:由本报联合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汕头文化符号推荐评选活动自12月21日启动,并刊出《人文宝典》之后,本报编辑部就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来信、来电以及网络留言,纷纷对汕头文化符号推荐评选活动表示支持和肯定,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起广大市民及海内外乡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热心读者们还踊跃提出意见和见解,共同为推荐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意的汕头文化符号贡献智慧。
热心读者陈楚金专门撰写文章寄给本报编辑部,阐述个人的见解。陈楚金认为,《汕头特区晚报》在12月20日推出的专版《汕头历史人文宝典》为汕头文化符号的推荐评选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在专版上,“汕头文化符号”被分为景观、人文、人物、美食、特产、工艺六个版块,基本上反映出汕头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开埠历史、潮味浓郁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风物美食、神奇旖旎的自然景观。但是,文化符号的范围、事物还可更广泛、丰富些,比如景观应包含潮阳莲花峰、大峰风景区、文光塔等;比如人物还有“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曾作为蔡楚生入行指路人的郑正秋、“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等等,值得推荐评选。
热心读者郑文灿则通过微信向本报推荐他的“心水”项目,他认为,位于老市区的“1860文化创意园”以“1860”汕头开埠年命名,致力于以创意为原点、艺术为核心、文化为链条,集结多方社会文化力量,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基地,该园的建设也弥补了粤东地区没有文化创意园的空白,应该入选汕头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