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故事从哪里来?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才能采集到最真实、最新鲜、最生动的新闻故事。在全市人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刻,本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走转改”,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派出各路记者零距离接触群众的真实工作和生活现状,面对面倾听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共同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经5年多的建设,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南澳大桥终于建成,即将在今年年底正式通车,这将结束进出南澳岛舟楫过渡的历史。近日,记者驱车上桥,感受这条担负着太多希望的“卧波长虹”。
在澄海莱芜一端,记者驱车驶上了“漫长”的南澳大桥。南澳大桥桥面沥青和伸缩缝已全部铺设完毕,汽车压在平坦的沥青桥面上,优质沥青强大的抓地力让驾驶者信心倍增,车轮平稳而安静。桥面上,还有部分施工人员正在绘制桥面分隔线等交通标线,以及交安机电配套设施的施工。记者了解到,这些配套工程预计本月20日前全部完成施工,大桥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做好车辆管理等各项通车准备后,即将正式通车。
南澳大桥的建成,凝聚着数百建设者的心血。南澳大桥是全省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全长11.08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工程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在参建各方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施工难题相继得到较好解决。南澳大桥工程质量监理负责人周健斌告诉记者,从工程原材料的抽检和现场各项检测,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规范要求,达到了设计值的要求。
“南澳岛位于台湾海峡喇叭口,而南澳大桥桥位又处于后江湾海峡喇叭口,其水文、地质及气象环境复杂多变,海面下有着强大的暗涌,这些都给大桥施工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度。”中交一航局南澳大桥项目部总经理康松涛介绍,南澳大桥是目前国内施工技术难度最高的桥梁之一,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年均有效作业天数仅有160多天,大大少于原来预计的270天,导致各标段合同工期均不同程度延长。此外,受工程地质复杂影响,海底“孤石”多,全桥钢管桩593根,最开始8个月只完成56根,沉桩进度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同一个墩位的钢管桩沉桩,经常出现个别桩沉桩无法达到设计标高,最多的超出20多米。施工单位及时开展地质补勘和静载动载试验,依据相关结果对桩长进行全面修正,并经专家评审同意后实施。修正后只用了3个月就全部顺利完成537根桩,创造了桥梁钢管桩沉桩的奇迹。
“大桥建设以安全、适用、经济、适当考虑美观,在保证海洋环境下施工、使用、抗风、抗震等安全条件下突出经济性、实用性和方便养护,吸收国内海上建桥实践经验,桥体采取多种防护、防腐措施,按照100年基准设计。”南澳大桥总设计师罗嗣碧介绍说,大桥施工工艺大胆创新,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还提炼出复杂海况与恶劣气象条件下海上施工的一批科研成果,为国内跨海桥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工程采用隔震支座,增强了桥梁结构抗震性能;采取外包式护栏,实现了美观和耐久性要求。
南澳大桥这一惠及千秋的民心工程,会像一条海上玉带,为汕头的发展增彩。 本报记者 陈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