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陈茂辉接受《组织人事报》记者专访

编者按: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标志着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也标志着汕头的人才和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我市出台了《 “1+10”人才政策》,确立了未来十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政策导向,广发“英雄帖”邀海内外英才参与汕头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日前,市委书记陈茂辉接受了《组织人事报》记者的专访,畅谈我市人才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专访全文本报今天予以转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和创新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并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人才和创新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从汕头市在区域发展中迎头赶上,用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举措应对历史新机遇,我们看到地方领导对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已是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今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广东汕头市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求汕头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发探索新路。

  这标志着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也标志着汕头的人才和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

  11月21日,值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之际,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是汕头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汕头的未来发展注入了非常强劲的动力。

  今年汕头投入2500万元开展人才工作,举办了首届“优秀人才奖”,其中拿出1000万元奖励“优秀人才奖”的获得者,这在汕头特区30多年历史上尚属首次,在粤东西北地区也属力度最大的,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为何汕头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陈茂辉: 地区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地区间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竞争,汕头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人才队伍的建设。

  如果我们拿到了“试验区”这个牌子,没有去创新发展,那这个牌子是没有用的。市委、市政府认为人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人才投入的优先保证,再好的政策,再迫切需要开展的项目,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创业人才,使汕头尝到了快速发展的甜头。

  现在,国务院把我国唯一专门与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合作的试验区布局在汕头,这是继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汕头经济特区后,再一次把汕头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当前的汕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加渴望科技创新,更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今年是《“1+10”人才政策》制定出台的第一年,我们已经投入2500万元来实施这些政策,包括1000万元用来奖励首届“优秀人才奖”获得者,其中500万元重奖杰出人才团队——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多功能环保薄膜智能吹塑装备研发团队;1000万元用来配套列入省引进科技创新团队的两个项目;剩下的500万元注入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500万重奖一个创新团队,花1000万配套上级人才项目,这在汕头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向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汕头改革发展,求贤若渴,急需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汕头要努力打好“新侨牌”,就必须大力引进培养人才,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 据我所知,您是此地最“大”的“小”组长。2013年初,您到任后不久,将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更名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首任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

  书记挂帅推人才新政的好处立竿见影,据说,汕头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陈茂辉: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就是要突出人才的重要。我们开人才大会,重奖优秀人才、研发团队,目的是营造注重创新、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就是要让政策落地。

  当前,区域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各地都在竞相制定并实施优厚的人才和科技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才,鼓励创新。

  汕头要加快发展,不仅要靠资金、靠项目,也要靠政策、靠环境,更要靠人才、靠创新。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培育、引进和使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像去年,在我们的努力下,一举实现了中央“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和广东省引进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4个中央、省重大人才项目“零的突破”。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汇聚各方人才来共同推动汕头加快振兴发展。

  记者: 在这次大会上,汕头正式提出了战略目标,力争用10年的时间,把汕头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成“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福地、全球潮籍英才集聚中心、粤东区域人才创新高地”,这一目标的实现用什么来保证和支撑呢?

  陈茂辉: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对华侨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包括“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符合来华工作条件的外籍华人,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以及“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人才和创新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建设华侨试验区的两项重要内容。

  市委、市政府将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科技合作,努力打造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汕创新创业。重点支持建设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

  我们已正式启动汕头“引才计划”,决定引进首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每个团队最高将给予10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

  在完善人才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上力争有所突破。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要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能力标准体系,探索通过行业协会评价人才的制度。在人才激励机制上,要研究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的办法。

  在营造良好环境上,要利用汕头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进一步研究解决人才工作深层次问题。

  把人才需求挂在心上,真诚服务,真心付出,满腔热情地关心人才,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险、住房等难题,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各类人才潜心研究,为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通过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措施吸引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落户汕头,努力使汕头成为各类人才汇聚的高地和创新创业的乐土。

  记者: 今年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1+10”人才政策》制定出台的第一年,一年2500万元资金的投入。明年,相关项目启动后,资金的需求量将更加庞大。资金来源怎么解决?

  陈茂辉: 去年底,我们提出了要设立汕头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调动各方面资源,筹措更多资金投入人才工作。

  目前,基金会已经成立,基金会初始基金由市财政注入。条件成熟,再争取面向社会募集资金。现在基金会开始进入实施运作阶段,已用1000万元奖励一批优秀人才,投入1000万元来配套列入省重大人才计划的人才项目。

  汕头财政虽然比较紧张,但对于人才工作,市委、市政府是既舍得花钱、敢于花钱,又想办法把钱花好、花出效益。

  总之,人才是强市之基、富民之本,科技是前进之梯、发展之源。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新局面,目的就是为建设美丽幸福汕头奠定坚实基础。

  (《组织人事报》记者 胡亚莉)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黄幼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缘分-2011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买汽车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