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让文化点亮梦想引领风尚

去年9月底,“文化走亲”活动走进潮安区金石镇。活动将“潮语讲古台”搬到了群众家门口,潮语讲古艺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捧。 陈宏文 摄

  本报记者 陈培娜 邢映纯

  “文化走亲发端于文化,但收获的不应仅仅是文化。我们更期待通过文化走亲这一活动,凝聚人心,传美立德,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人文根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文在部署文化走亲工作时,不止一次这样提出。

  事实上,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也发现,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潮州,其人文风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文化迎来发展新梦

  参加文化走亲活动,80后讲古师陈启亮收获了不少惊喜。他说,正是文化走亲,点亮了他对潮语讲古这门原本濒临消亡艺术的新梦想。

  陈启亮7岁就开始登台讲古,但近20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的普及,陈启亮常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叹。去年9月底,他第一次到潮安区金石镇参加文化走亲活动。刚开始还有些忐忑:潮语讲古这古老的艺术,还能不能吸引今天的受众?

  出乎他意料的是,讲古台周围很快坐满了男女老少,大家聚精会神地听故事,逗趣的情节不时引发阵阵笑声,陈启亮越讲越得劲了。“观众比我想像中要多得多,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跟我提意见建议,给我加油鼓劲,希望我把讲古坚持下去。”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启亮深有感触地说,文化走亲把“潮语讲古台”搬到了基层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潮语讲古艺术越来越“接地气”,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亲”还使陈启亮和各地的同行聚到一起,在学习交流中,他的讲古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我相信,有文化走亲搭建的这一平台,潮语讲古这门古老的乡土艺术会重新焕发新光彩。”陈启亮对未来充满梦想。

  像陈启亮一样,越来越多的潮文化传承人和坚守者,在文化走亲的过程中,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潮语讲古、金石铁枝木偶、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歌册等传统文化精粹也在“走亲”活动中收获关注和掌声,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走亲,以走为要”。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文化走亲在频繁开展城市与乡土、以及村际、镇际、县际之间左右上下走动的同时,也推动潮文化进一步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3年9月2日,潮州市潮剧团“文化走亲”活动走进广州,经典潮剧剧目《莫愁女》在广州大剧院精彩亮相。为适应观众的需要,市潮剧团对这一传统剧目在灯光、舞美、服饰等方面做了改进,力求更适应时代视角的要求;

  2013年10月,大型古装潮剧《韩愈治潮》在深圳蛇口风华大剧院精彩献演,拉开潮州市在深圳开展的“文化走亲・敦睦乡谊”系列活动的帷幕;

  同年10月,潮州市潮剧团走进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倾情演出了潮剧《莫愁女》、《韩愈治潮》,赢得当地众多潮剧迷掌声;

  2014年4月11日,“乡土曲艺进深圳――潮州摄影绘画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正式开幕。一张张图片、画作,如实地展示出麦秆画、潮绣、泥塑、木雕、剪纸等潮州传统工艺门类的独有魅力,由潮州艺人带来的潮州歌册演唱和传统灯笼制作表演,更是拉近了参观者与潮州的距离。不少观众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棒!”一些省级媒体在报道中也不吝赞美之词,称活动“成功构建乡土中国与前沿深圳的深度交流平台,让市民回到原乡,乡音再现、乡情重温。”

  ……

  文化走亲敦睦了乡情乡谊,也极大地提高了潮州的文化自信。瞧,随着一场场文化走亲活动的开展,意溪长和鼓乐苑负责人黄少杰对潮乐更痴迷了,每逢节假日,总是组织乐队到城乡各地“走亲”,与同好者切磋技艺。大吴泥塑传承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又有了新创意,不久前,由吴光让、吴闻鑫、吴宏城创作的泥塑《出花园》首获国家级大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借助“文化走亲”这一平台,潮州传统文化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美德种子遍凤城

  去年年底,“辜广生水墨一格艺术展”分别在广州、深圳等地“走亲”。巡展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辜广生将书法精品进行慈善拍卖,筹集到的400多万元善款,全部用于支持我市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对辜广生来说,此次走亲不仅是 “以展拜师,以艺会友”,更为了“以书行善”――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承担起一名书法家应尽的社会责任。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纪光明对此称赞有加,称“他用艺术服务社会,体现了一个艺术家高尚的精神品质。”

  这场艺术展,是文化走亲活动中一个令人感动的“微镜头”。文化走亲不仅在全市掀起一股股文化热潮,更依托书画义展义卖、文艺义演、道德讲堂等文化活动播撒爱心,传承美德。

  这不,在市、县区各级宣传部门及市社科联的精心组织下,“道德讲堂”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成为文化走亲又一重要内容。在潮安区浮洋镇,文史专家曾楚楠为村民讲授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感恩”;在湘桥区,黄嫱、肖双水、陈钦淡、刘秋燕等一位位“广东好人”走进各街道、社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对“善”的认知。2013年11月29 日,文化走亲活动走进潮安古巷镇孚中村,孚中历史人物黄仁勇的故事引起了村里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孚中小学副校长黄幼莹说:“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孩子得到孝道的教育,还懂得了非常多的潮州俗语等知识。”今年国庆期间,“文化走亲”群众联欢会、文艺巡演、书画展、道德讲堂等在潮州城乡各地轮番上映,丰富了群众节日生活,更把健康向上、修身文明的理念默化于群众心中。

  不仅如此,文化走亲坚持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弘扬时代精神、共筑中国梦结合起来。“我们的中国梦・百场公益演出”、“我们的中国梦・城乡文化行”、“我们的中国梦・文艺走基层” ……一场场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继举办;韩江论坛、书香文韵润潮州、百姓大讲坛……各类寓教于乐的公益讲座已达200多场次。

  凝聚人心谋发展

  文化走亲,拉近了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距离。在走亲中,文化工作者的作风文风学风变了。一位姓魏的文化工作者告诉记者,每次到结对村镇走亲,村民都像过节一般高兴,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每每看到他们那笑脸,看到乡村孩子捧着报纸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埋头于其中的情景,对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便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饶平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在总结文化走亲经验时,坦言:“这两年,饶平正在加大力度促进文化走亲深入开展,以文化走亲促建文明饶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要通过‘走转改’、‘文化走亲’等形式,推动干部队伍‘走出去’。零距离才能换来‘心连心’,弯下身才能赢得‘鱼水情’。”在市委宣传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会上,这样的话语,赢得与会者的共识。

  文化走亲的辐射作用也在逐渐彰显。在湘桥区黄金塘村,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频繁开展,村民生活渐渐发生变化,村里成立了潮乐社,周三和周六晚定期开展弦乐演奏和潮曲潮剧表演。青少年则定期开展潮州大锣鼓培训。村里还经常组织灯谜竞猜、篮球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文艺晚会。“有了这些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也不用担心村民闲暇时没去处,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村里还通过开设“百善孝为先”“文明我先行”等道德讲堂,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在文化的熏陶下,村民的精神文明状态也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更亮丽了,社会治安更好了,今年,该村获评广东省文明村。

  “要把大家联结起来,必须要依靠文化这根纽带。”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深入开展,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秋强也日益坚定这一认识。文里村是人口密集的大村,拥有杨、谢、郑、蔡等十多个姓氏,外来人员也在逐年增加,怎样才能把全村人团结凝聚起来?谢秋强曾为此担心过。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走亲活动,各类文化活动在文里村逐渐兴起,村里组建了四支龙舟队、两支锦标锣鼓队,还有了舞狮队、舞龙队、英歌队和鲤鱼舞队,每次举办活动,无论全村老少,还是外来人员都会齐齐上阵。“在活动中,大家加强了联系,也增进了感情。村里的热心人士还慷慨捐资出力,把真金白银花在了惠及全村群众的文化建设上。”谢秋强高兴地说。他更坚信,文化事业兴旺了,人的素质才能进一步提高,文里的未来发展才更有希望。

  在饶平县大澳村,健身队队长郑燕卿告诉记者,这两年文化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是她从未想到的,邻里之间吵吵闹闹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共同话题也多了,村民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了。

  而随着“文化走亲・梦想图书馆”的普及,文化志愿者们把一册册图书送到各乡村小学,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快乐,更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其心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走亲,走出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也走出了干群之间、城乡之间的凝聚力。当夜幕降临或太阳初升时,一场场群众性文体活动又将拉开帷幕,置身其中的人们或许没有感觉到与往日有哪些异样,或许也没感觉到有哪些特别的欣喜,然而,一位资深媒体人在走进潮州,感受到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走亲”活动后,却不无羡慕地称叹――“幸有文化,福在心中!”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匿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帮忙

潮汕搞笑短剧:俺乡里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