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魏盼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目前国际社会在基建领域广泛采用的投融资模式。记者了解到,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的资金缺口不断增大,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要。据悉,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全市的资金需求预计在上千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巨大,我市推广PPP模式未来大有可为。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和推广运用PPP模式。据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汕头素有“百载商埠”美誉,侨资侨力丰富、民营经济活跃,我市已经较早探索实施PPP模式,在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推进扩容提质、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新型城镇化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介绍,早在2010年12月,中信集团与汕头市政府签署了《中信滨海新城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信地产第一个以PPP模式开发的城市运营项目落地汕头。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城市级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城市产业投资的一系列资源整合。规划面积达168平方公里,首期投入120亿元,项目中最重要的投资是苏埃通道;而在东海岸填新城项目,由中国交建投入项目建设资金,市政府则主要负责项目规划、协调、服务及监管,协助完善项目前期手续报批等工作,通过政企的高度合作、结成战略伙伴、资源的高度整合,实现互利共赢,实质上就是PPP模式。
此外,我市还在教育、环保等方面也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明确支持华侨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汕头进一步研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积极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汕头侨资侨力、民资民力丰富,广大潮商热心家乡建设,我市将尽快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PPP模式项目,吸引海内外潮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不竭动力。
据悉,由中国财经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汕头市政府、中信集团联合举办的“政企合作—共建粤东,中国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探索与实践”论坛将于本月4日至6日在我市召开,邀请中国财经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研究探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PPP模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