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关注的忠烈祠主体修缮已经完工,将开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一年多来,市政协文史委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收集潮汕抗战相关的资料,同时向社会各界征集抗战文物,目前合计已收到文物超过250件。随着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临近,市政协文史委又接收了第三批来自热心市民捐赠的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一本记录了救护队战地赠言的小笔记本和一本复印自日本国内也已罕见的史料《南支派遣军》,再次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潮汕那段抗日战争的历史。
捐赠文物涉及史料实物
在这批捐赠的文物中,有“80后”收藏爱好者郭思恩带来的抗战时期地图、抗战炮弹头、抗敌家属证明书等,有收藏家张美生捐赠的一封充满爱国情绪的劝妻抗日书的侨批,还有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带来的日军军大衣、钢盔等军用物资等。
在这批文物中,记者发现了一枚“抗战纪念奖章”。据抗战文史专家鄞镇凯介绍,这枚奖章是抗战士兵后人魏耀文先生捐赠的。70多年前,汕头一中热血青年魏泓祥听从号召,入伍从军。抗战胜利后,他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纪念奖章,正面印有蒋介石头像,制作十分精良,他和家人保存至今。
官家小姐参加义工抗战
在市政协文史委第三次捐赠仪式上,一本不起眼、内页已经散落的小本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来,这是抗战时期潮州意溪华侨救护队战友互留赠言的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34名救护队员的互相赠言,有的还留下了姓名、家庭地址,甚至是遗言。
据介绍,这本小册子的主人叫许黛卿,经考证她是一名官家小姐,父亲在揭阳县任职。她本人原是护士,1939年参加了潮州意溪华侨救护队,成为一名“义工”。记者看到,本子上留下了战友间的鼓励话语和豪言壮语,“勿作女儿态,需有壮士心”、“要有永不言死的精神,担负起为民族解放的责任”、“振吾国魂”……还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的名言摘录,凝聚了满满的正能量。大家有来自揭阳、澄海、庵埠,还有来自广州的,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定参加了救护队,互相勉励。
据介绍,此前,这本小册子也差点遭焚毁。许黛卿参加抗战回到家乡后,主要由侄女照顾,在她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差点将这本小册子付之一炬。捐赠人王先生是许黛卿侄女的儿子,将它抢拾起来保存。此次得知汕头市政协文史委正在征集抗日史料,决定将其捐赠出来勉励后人。
日方书籍记录侵汕过程
市民陈彤先生捐出了一本厚厚的《南支派遣军》。尽管它不是原版,但同样十分珍贵。该书由南支派遣军报道部编印,以纪念“圣战”开展两周年,只在1940年时的日本国内发行。里面图文并茂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南部的过程,同时描绘了日本在侵略当地后进行的殖民教育、统治。据介绍,该书籍在日本三次大规模消除国内留存的文史资料后,民间已难觅踪影。
陈彤先生是参加过淞沪会战的19路军战士的后代,一直以来对中国抗日历史都非常关注。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一名日本学者到汕头调研慈善史,由他与哥哥陈郴接待,交谈中他们聊起了这段中国抗战史。日本学者虽然没有正面回应,但在此后又一次访汕时,带来了一本客观记录日本军方行为的《南支派遣军》。陈彤知道十分难得,马上复印保留起来。
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被掳劳工每月工资为“军票拾钱”原来就可以“买米贰斤”,记录了“汕头入城”的过程、画面,还有可以看到日军占领汕头“达濠城”、骑马行走在中山公园门前的嚣张……陈彤表示,这些铁一般的史实中国人应该知道,不能遗忘。他把这本书捐出来,也是希望让更多后人知道这段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本报记者 张琳楠
实习生 杨斯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