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堆放着垃圾,苍蝇围着乱飞,行人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几年前,月城镇的部分乡村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去年以来,月城镇全面实施“户清村收镇运”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转运。现在,每天早上8点开始,镇环卫所的垃圾运输车就会把各村的垃圾运走,月城全镇1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的生活垃圾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西河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示范点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当大部分人仍在梦乡的时候,西河村的保洁员就开始挨家挨户取垃圾,然后把垃圾运到村里的两个垃圾集中点。
早上10点,记者来到西河村时,刚好镇环卫所的卢师傅开着垃圾运输车到达该村的垃圾集中点。车子停好后,从车上垂下来两条大铁链,分别挂在垃圾桶的两侧。随着卢师傅的操作,垃圾桶缓缓上升,垃圾慢慢倒进了车里。垃圾装好后,卢师傅又开着车到其它村收集垃圾了。
西河村委会主任卢树钦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就已经把各家各户的垃圾集中起来,但没有转运走,常年日久,垃圾越堆越多,臭味难闻。有时不得不把垃圾进行焚烧,这样又污染了空气。后来在镇的统一部署下,他们对垃圾集中点进行改造,由镇组织垃圾运输车把垃圾运走。
自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转运以来,西河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村民感触颇深。“以前厝前屋后、村头巷尾到处是垃圾,塑料袋满天飞,现在好了,垃圾日产日清,日日干干净净,我们的心情也舒畅多了。”60多岁的卢伯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
这就是月城镇实行“户清村收镇运”垃圾处理新模式后,全镇卫生环境的一个新变化;西河村则是这个新变化中的一个缩影。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清除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去年以来,月城镇以示范村为带动,全面推进“户清村收镇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为指导督促各村垃圾堆放点的设置和管理,镇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各村各联社实地勘察,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村民对垃圾收集点选址和建设的意见,掌握了各村适合建设垃圾收集点选址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反复论证、均衡利弊,提出最佳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方案供各村参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陆续建立垃圾收集点。
在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该镇积极联系、发动内外乡贤捐资。通过多方广泛发动,内外乡贤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资金121.5万元,在蓝城区西部五镇中,率先购置两辆新型压缩式8吨垃圾运输车共85万元,剩余36.5万元作为环卫专项资金使用。
目前,全镇各村均配备有专职环卫队伍,负责辖区内垃圾的清扫、收集工作,垃圾处理工作分级负责、井然有序。垃圾转运费每人每月1元,由各村负责收取,机关、单位、工场、企业和商铺,按实际垃圾量情况分四个等级分别收费。
如今,每天,保洁员挨家挨户收集生活垃圾,然后拉至村垃圾集中点,镇环卫工人会及时将各个村垃圾集中点的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这已经形成一种常态。
全镇共建垃圾收集点24个,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记者了解到,月城镇坚持生活垃圾清运和工业垃圾清运两手抓,在清运日常生活垃圾的同时,重点做好西河村、松山村、棉洋村等村的企业垃圾转运。同时,坚持日常转运与节假日加班清运相结合,做到按时定点或随叫随到上门收集垃圾。在节假日,该镇增派人力,确保各村垃圾的及时转运。
卢师傅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6点,他开着垃圾运输车挨村收集垃圾。特别是节假日,当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他还要加班加点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能够换来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再苦再累也值。
至目前,月城全镇共建设垃圾收集点24个,全面覆盖了全镇14个行政村,每月共运送垃圾1000多吨,做到辖区的垃圾日产日清,初步建成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有效维护全镇环境卫生和村容整洁。
月城镇环卫所的垃圾运输车到各村垃圾集中点收集垃圾。涂英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