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改造二期工程自年初启动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作为我市重点民生道路改造项目,全长11.2公里的工程包括5.1公里路面改造、10.9公里沥青路面施工和人行道及中间绿化带,以及2座大桥、3座中桥、4座小桥全面改造等,预计明年11月完工后,将有效解决大学路长期以来因路面严重破损和排水系统不畅造成的“晴天沙尘暴、雨天水浸街”现象。这本是一件市民期盼已久的大好事,然而,近日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居民向本报爆料:改造工程没有考虑大学路两边浦居民往来频繁的实际,近2000米长的公路,却只预留了一个开口,导致附近居民意见纷纷。情况到底是否如此?记者据此进行调查。 现场:5分钟内7人横穿绿化带 7月31日上午10时许,记者驱车前往大学路实地走访。从金凤路转入大学路之后,记者发现,基本上每隔500米左右,就有一个红绿灯路口,但从金平民营工业园区外的升业路口到目前正在施工的浦平交,长约2公里的这一路段,中间只有中路一个红绿灯路口。记者在该处看到,一些行人和摩托车、自行车在马路中间等待过马路,还有不少机动车在这里调头。 在升业路口到浦平交之间,绿化带改造工程也正分段进行,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砌了三四十厘米高的石板,部分未动工的绿化带旁边则堆放着泥沙和一些隔离石墩。在接近浦平交时,记者看到,在距离浦平交一两百米距离的济路口附近,有一位中年妇女横穿马路,将自行车抬上了还未动工改造的中间绿化带,稍作张望之后,便直接从车流中穿过马路对面。记者调头后将车靠边停在济桥,结果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就目睹了7人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从中间绿化带横穿马路,导致过往车辆纷纷减速避让,场面险象环生。 市民:建议增设路口或天桥 记者随后走访了附近商铺,不少商户表示,在这一段经常有人横穿绿化带,过往车辆车速又快,是交通事故多发地。赖厝当地居民赖叔告诉记者,从济路进去有十几个社区,每天出入的人非常多。由于这里没有预留路口,离中路口又远,所以很多人贪方便都在中间绿化带直接横穿马路,还常有往揭阳方向的机动车在这里逆行到浦平交。 提及正在进行的大学路改造工程,一位商户表示,大学路浦段既是国道,也是横穿浦的“区间路”,两边群众、工商户等往来频繁,那么长的距离只留一个路口不合理。采访中,不少居民建议,最好在人流密集的济路增设一个红绿灯路口,方便群众出行。 市民林小姐家住济路,在市区一事业单位上班,她告诉记者,大学路浦段的交通乱象由来已久。“比如中路这个路口,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期都会大塞车”,林小姐说,原因就是早市上中路市场买菜的群众比较多,但行人和车辆却互相抢道,互不相让。因此,林小姐建议,最好能在这个路口架设一座人行天桥,分流行人。 部门: 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施工 就居民们反映强烈的路口和天桥规划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公路局大学路改造二期工程相关负责人。 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的勘察设计院陈队长告诉记者,国道建设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硬指标,比如为安全考虑开口不宜太多,两个开口之间距离必须大于500米等。据他介绍,大学路浦路段属于国道206线,所以此次改造工程完全是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设计施工,主要通过路面改造、沥青施工等提高路面的承载力、平整度及安全性能。与此同时,工程也会对公路范围内的下水道进行清通,提高路面排水功能。 “一期改造工程开始时,我们就已规划在中路附近架设人行天桥”,对于增设天桥分流行人的问题,主抓工程项目的公路局养护工程科钟科长无可奈何地表示,当时市委市政府还为此组织召开了多场协调会,但最终因为沿街商铺反对、天桥位置无法协调而作罢。 “国道来往车辆多且速度快,开口太多其实反而不安全”,陈队长解释,别说济路口,就连中路口与浦平交的距离实际上也还不符合“大于500米”距离的“硬指标”。“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最终还是结合公路技术规范和城市道路配置,在人流最集中的中路规划设计了一个红绿灯路口”,陈队长介绍说,旧的路口只有约10米宽,改造后会拓宽至40米,同时配置斑马线、减速带及智能化分时段交通信号灯等,保证车流和人流合理通行。 “只要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就不会有问题。”钟科长呼吁,当地群众要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莫贪图一时便利,共同保证国道畅通及自身出行安全。 本报记者 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