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说起汕头的购物胜地,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百盛、沃尔玛、卜蜂莲花这些宽敞明亮的大型超市卖场。然而,在许多老汕头人的印象中,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的京汕商场、汕樟商场等国营商场其实更加火爆。不管这种印记是否清晰准确,但“京汕”、“汕樟”这四个字确实成为汕头商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标签。 汕樟路是划分汕头新老城区的一条中轴线。如今若非特意寻找,匆匆路过的行人很难发现汕樟立交桥下面依然“坚守”着京汕、汕樟两大商场。这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老商场,也有相似的命运和境遇,而它们的起落沉浮,恰恰为汕头不断变动的商圈格局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稀奇”物件这里仍在卖 走进京汕、汕樟两座商场,感受“时间定格上世纪” 顺着京汕商场后门楼梯往上走,感觉穿越时空隧道。破旧的楼梯,大门紧闭的商场入口,来到原行政办公的四楼,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楼外的喧嚣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透过糖果烟酒部、药剂部的玻璃窗,桌上摆放的算盘定格在当时的数字,当年员工忙碌敲打算珠的情景历历在目。 京汕商场总经理办公室十分破落,斑驳墙上挂着一幅当年京汕商场开业时拍的商场夜间全景照。照片里,立交桥还未修建,商场外地形开阔,夜色下商场灯火通明,霓虹灯与商场内的灯光交相辉映。看着这幅照片,令人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时光飞速倒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置身于当年的繁华之中,感受着当年京汕商场外的车水马龙,商场内的人声鼎沸。 如今,金樟立交桥下,汕樟商场静静地“躲”在马路的角落,门面上的招牌经过岁月的洗礼,残旧泛黄,早已失去旧时的光芒,加上路旁高大树木的遮掩,稍不留意,这栋6层楼高的旧式建筑极易在眼前一闪而过,直接被忽视。 商场的大门半掩,推门走进去,斑驳的墙面、残破的天花板、杂乱的楼梯间、随意堆放的纸箱……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在二楼楼梯口处,“顾客止步”这四个鲜红的大字提醒顾客停下行进的脚步。痰盂,搪瓷壶,缝衣车针,老式钟表…这些早已在其它商店超市销声匿迹的日用商品整齐摆放在汕樟商场柜台里。外面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这里却似乎安静地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开业时大门撞倒玻璃挤爆 汕樟商场年营业额曾达六七千万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汕头出现商业繁荣的“井喷”景象,华联商厦、京汕商场、汕樟商场和汕头商场四大老国营商场牢牢占据汕头商业市场,尤其是京汕、汕樟商场,在整个潮汕地区都闻名遐迩。 走进京汕商场,已经很难感受到曾经的辉煌,只有从员工们的讲述中才能领略到一丝过去的自豪。 钟表部是京汕商场目前仍惨淡经营的两个零售门市之一。四十几平方米的铺面上,挂着布满岁月沧桑的“京汕商场”招牌。部门负责人蔡姐回忆起京汕商场刚开业时的辉煌,眼里闪现出骄傲的光彩。“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不过份,整条楼梯人挤人,楼上的顾客不下来,楼下的顾客根本上不去,排队买黄金的人更是从二楼柜台绵延到一楼。”在她记忆里,浅粉衬衣、蓝色领带的工作制服,更是引领当年时尚的“风景线”。 “刚开业时,商场外面3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不够顾客停放车辆,还要向侨中借用半个操场来停车,更要出动警察前来维持秩序。当时人们骑的都还是自行车,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京汕联营公司副总经理郑泽雌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着京汕曾经的辉煌。1985年京汕商场开业,共有四个楼层在营业,经营有食品、服装、黄金首饰、工艺品、家私等,正因为品种齐全,质量上乘,汕头及周边城市的顾客抢先光顾。“当时糖果部预计年销售额为25万,可是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5万。”商场当年曾创下年纯利润200万,一年纳税一千万元的好记录。 同样是正好赶上了大百货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好时期,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汕樟商场生意亦是蒸蒸日上。开业当天,人流甚至冲倒了大门,连柜台的玻璃也挤爆了,仅开业1小时就因人流过大致秩序混乱而不得不关门休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汕樟商场发展最鼎盛时期,每年营业额达六七千万,职工多达280多人。” “桥下”生存,一路颓势难回头 实行内部个人承包模式仍无法摆脱困境 社会在进步,汕头商业领域也在大浪淘沙中经历跌宕起伏,传统模式的百货行业备受煎熬。这一切,就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短短几年之间。 “可惜好景不长。”京汕联营公司副总经理郑泽雌介绍,金樟立交桥竣工通车,原来优越的地理环境反倒成了劣势,汽车、摩托车、公交车无法从京汕商场门前经过,加之卜蜂莲花、沃尔玛等采取大型仓储式的超市进驻汕头,城市人口逐渐东移,京汕商场经营走到了转折点,营业额逐年锐减,在下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尽管京汕公司开始进行内部改革,将以往“京汕联营”转变为由内部个人承包经营模式。这种类似采用“心脏起搏器”的“急救”手法依然无法见效,并未让“京汕”走出困境,商场难以挽回地从辉煌走向亏损。 如同一对“难兄难弟”,汕樟商场一样陷入困境。相关负责人说,汕樟商场也有老国有企业体制固化、经营理念陈旧、经营模式僵化等通病,一旦失去了政府优惠政策扶持,商品积压和大批职工开支便形成巨大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自身存不足,外部环境悄然发生变化,时代变迁市民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成熟,购物热潮逐渐消退,汕樟立交桥的落成隔断了门前的交通,国有企业在立交桥下多如牛毛、价格低廉的零售小商铺面前优势尽失,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深渊。 保温水壶痰盂留住“老主顾” “老京汕”“老汕樟”何时走到尽头? 说起如何让京汕、汕樟两大商场摆脱困境、重塑辉煌,商场负责人都无奈地慨叹“大势所趋”、“回天乏术”。 那些曾经辉煌,也只能通过这些老京汕、汕樟人的口述中感受。即使从旁边走过,许多汕头人也不知道原来汕樟商场还在营业,年轻一代对此更闻所未闻。只有对曾经有过回忆的汕头市民而言,老商场才能散发独特的魅力。 在京汕商场采访时,恰巧一个7旬老人在柜台买剃须刀。留守的老员工说,如今来商场买东西的主要都是老人家,因为京汕商场一直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以保证货物的质量,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依然习惯光临京汕。有些虽然已经搬到东区去居住,但还是会大老远地跑来这边买东西。 当年汕樟商场以销售珠江钢琴、广州凤凰牌洗衣机、上海服装、金铃牌排气扇等商品倍受青睐,是汕头人眼里的高档大百货。如今,光顾商场的顾客同样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寻找的是保温水壶、痰盂、老式收音机等物美价廉的老商品,或者找技艺高超的商场老职工修理钟表、高压锅。坚守的老职工们感慨:“也许到我们退休了,或是用惯老物件的这一代老汕头人渐渐老去,这个商场也就走到尽头了。” 本报记者 林彦恂 实习生 张绮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