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我市一处处商业综合体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不久的将来,汕头的商业领域将出现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新星”。在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商业市场,新人粉墨登场,往往意味着旧人黯然谢幕,多少令曾叱咤风云的商业骄子无奈地面对市场的选择,期间蕴含着怎样的市场规律?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又是如何让一座城市的商圈斗转星移?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商圈之变”,敬请留意。
金砂路金环路口,是汕头目前最为繁华的经济圈,高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名牌商店、大型购物广场比比皆是。然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座常年闭门的大厦——国际友谊商厦,与周边一座座建设中的商业综合体相比,显得格外冷清。十多年来,这座位处黄金地段、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商厦,经营状况一直不佳,如今更陷入招租困境。用商厦员工的话来说,他们是捧着“金饭碗”,却饿坏了肚子。
在汕头商界,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乞力马扎罗现象”:乞力马扎罗山地处最热的赤道,却终年冰天雪地。自然界的“乞力马扎罗现象”早有答案,但这座商厦,却是一道难解的题。
友谊,天虹,中友……
“击鼓传花”,谁都扛不住
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汕头国际友谊商厦,楼高7层,面积逾2万平方米。1996年,南方友谊商场正式进驻,商厦正式开始营业。
开业之初的友谊商厦是汕头商业市场一面旗帜。从商厦一楼的珠宝名表等奢侈品,到二楼以上的高档服装、家用电器、家居用具、儿童玩具等时尚商品,几乎电视广告上看得到的高档货,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当时,汕头市民蜂拥而至,而周边的潮州和揭阳的顾客也慕名而来,不一定为了购物,只为了领略“传说中”汕头“南方友谊”的繁华和时尚。
谢也苍是我市一位经贸界的老行家,从事经贸工作长达几十年,在她的“经贸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1995年汕头南方友谊商场开业时的情景。据她回忆,当时南大友谊的硬件环境和服务设施在整个粤东地区独一无二,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里面的扶梯是汕头百货业第一条电动扶梯,加上广州南方大厦以经营管理经验入股15%的形式,加盟汕头南方友谊商厦,因此不少人都看好这个商场的发展前景。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暗藏危机。当时的汕头,免税商场、汕头商场、华联商厦等大型购物商场竞争十分激烈,南方友谊商场从一开门就出现了“水土不服”。开业第一年,商场营业额不足1亿元,达不到预期目标,随后几年苦苦支撑,最终不得不出租柜台经营。2002年,因长期管理不善,商场关门停业,并由深圳天虹公司接手。遗憾的是,新注入的“血液”依旧无法打开商厦的“脉络”。天虹商场进驻3年后,因经营策略调整等原因,于2005年正式结束营业。之后,中友商场接手,仅仅过了1年多,同样因经营不善而闭门谢客。
7年了,“金饭碗”一直空着
华润万家曾有意进驻,终因场地不足告吹
从2007年至今,国际友谊商厦开始长达7年的空置期,反观其周边,大型住宅区、高级公寓、电器商场、品牌专卖店相继出现,商业一片繁荣。为摆脱“招租难”困境,汕头国际友谊商厦物业方聘请专业团队招商,并从租金价位、租凭合同期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始终难觅租户。
“一些企业曾进入商厦实地考察,有的嫌楼层面积太小,有的嫌配套设施不足。”汕头国际友谊商厦物业方的负责人无奈表示,几年前,大型零售企业“华润万家”有意进驻商厦,对方要求楼房单层面积需达5000平方米以上,而商厦的单层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最终无法达成合作协议。
由于常年“闭门”,如今的汕头国际友谊商厦犹如繁华商业圈中一座“孤岛”。站在商厦楼下抬头望,蓝色玻璃外墙折射出周边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轮廓,而玻璃墙内,依然是多年来一直空置的场地。从商厦正门进入,7层楼高、呈正方形状的商场格局在日光透视下显得格外明亮,无论是地面铺设的瓷砖,或者电梯旁镂空的护栏,时至今日看来依旧没有过时。沿着停止运行的电动扶梯拾级而上,可见商场每一层楼都十分宽敞,一块块写有各大品牌商品的指引牌,表明商场当年的经营规模和档次。只不过岁月的沉淀并没有使商厦焕发出新的光彩,反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在商场4楼原先的衣物销售区域,部分废弃多年的衣架和专柜至今仍未拆除,保存完好的玻璃面板随处搁置,天花板上的木制装饰已严重变形。置身其中,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弃用多年的仓库。
“没有配套停车场,是招租的最大制约因素。”谈起商厦现状及未来的经营方向,汕头国际友谊商厦物业方的负责人叹了一口气。这名负责人说,尽管外部是市区的繁华地段、内部又是标准化的商场建筑结构,但商厦建设时间早,没有规划相应的停车场,很多租户都因此望而却步。物业方希望未来能将原本负一层的商场改造成地下停车场,早日恢复商厦应有的用途。
商厦发展的瓶颈,固然有停车位不足的问题,但这仅仅是唯一的“硬伤”吗?
时代发展,消费观念是否也在改变?
“路边购”掐死大商场命脉
“遗憾啊,南方友谊商场尽管想尽办法,苦苦维持,但还是以结业收场,并且后来天虹、中友两大百货进驻,也全部以失败告终。”对于南方友谊商场的命运,“老经贸”谢也苍感慨不已。
她认为,没有配备大型停车场只是一个局部的客观原因,而汕头人受典型儒家消费观念的左右,不愿意到大商场消费,以及外来人口少,这两方面才是真正制约了汕头大型百货商店发展的因素。而像全雅百货、金银岛等,停车环境还算不错,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它们的消亡是真正需要引人思考的问题。
她曾经参与汕头人消费习惯调查,从中发现,汕头人的消费理念不外乎追求方便、便宜。他们在购物时非常保守、理性、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不接受超前消费,认为“大商场环境好,东西自然贵,不划算”,这就是大多数汕头本地人的消费观。直至今日,仍有不少老百姓习惯把车停在路边,买完东西就走,这样的场景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而他们大多数人到大商场只逛不买,有的甚至连逛都懒。另外,商品无限量被积压,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也随着看涨,如此恶性循环,大商场的生意又怎么会好?
● 遥远的记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逛过的“友谊”
地处金砂路中段的汕头国际友谊商厦,对许多汕头人来说并不陌生,“逛友谊”曾经是他们休闲购物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
采访当天,与记者一同前往的90后青年小李望着空置已久的商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伤。因为这栋距离他家只有5分钟路程的商业大厦,在他看来不仅是购物商场,更是充满童年回忆的“游乐场”。
“那时候我和哥哥经常会带上玩具四驱车,来到这里和其他小朋友‘比拼’。”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南方友谊商场,小李印象深刻。他说,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父母准许他们哥俩周末到商场玩。商场的玩具区有一条规模较大的四驱车跑道,许多同龄小朋友和他们一样,会带上“私家珍藏”的玩具前来比赛。而这一玩,往往几个小时都不会厌倦。
除了四驱车跑道,商场内的通道也曾是他们哥俩的“游乐场”。“那个年代只要能到商场吹空调,我们都会特别开心。”小李说,以前觉得商场内的一切都是新鲜事物,父母不让玩四驱车时,他们就在场内相互追逐,从楼上跑到楼下,再绕着商场来回跑动,乐此不疲。
时光荏苒,如今小李哥俩都已长大成人,开始工作,而空置已久的汕头国际友谊商厦却始终未能迎来“第二春”。或许,在一座座新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的今天,这一属于汕头人的“集体回忆”,终有一日也会随着城市发展而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