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赖淑英报道:除了此前本报报道的汕头存在行车难、乘车难和停车难问题外,广大市民感同身受的还有行路难。行路难除了慢行空间狭窄,未能发挥慢行接驳功能外,还有缺乏高品质慢行通道和立体过街设施等原因,对此,《汕头市中心城区核心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也开出了相应的“良方”。
《汕头市中心城区核心片区交通改善规划》的编制单位在调研后得出总结性结论:目前,汕头市行路难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道缺乏自行车道,人行道较窄;未能充分依靠慢行连接各不同交通方式和绿道网未成体系,慢行休闲走廊缺乏。此外,汕头中心城区仅有6处立体过街设施,远不能满足行人便捷、安全过街的要求。
那么,优化慢行空间就成为汕头中心城区核心片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规划提出要完善慢行系统,其中,慢行空间就是系统的形态要素。规划根据不同需求的慢行空间做出分类,如交通性慢行空间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非机动车道以及专用的非机动车道等。生活性慢行空间就包括休闲旅游性质以及商业性质的慢行空间。
为了让市民能够更好参与到慢行出行中来,我市慢行空间的优化也将着力注重安全性,同时,在规划范围内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保持连续性,满足居民通勤通学、生活休憩、购物娱乐、文化旅游等功能需求;此外,要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应连接居住、就业、商业、休闲、娱乐、学校、医院、客运枢纽等日常生活节点,形成可达性;还要提高慢行的舒适性,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提供良好的照明、遮阳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环境设施,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要的是还要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应便于居民使用,减少体力、时间消耗和交通费用。
根据这些原则,本次规划提出了具体慢行空间优化方案,其中包括将完善沿龙湖沟、梅溪河等亲水休闲道;增设立体行人过街设施和试点投放公共自行车等。规划中还在重点区域十一街区整体改善方案中,建议设立慢行交通,如金砂路结合BRT车站设置立体过街设施;优化11街区内步道系统;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加密跨龙湖沟慢行通道。在小公园片区优化更新规划中,也提出慢行空间优化提升方案。建议片区内应充分保证慢行空间,提倡旧城区的“慢”生活;充分保障旧城区内的慢行空间,利用慢行空间串联居住点与公交站台,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将安平路设置为步行街,并设置步行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