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宠物经济在中国兴起后的几十年间,由宠物饲养衍生的宠物食品、用品、美容、医疗等消费项目逐步被开发,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结构的转变,饲养宠物的汕头市民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宠物行业风生水起,消费品种、服务内容不仅五花八门,而且日益趋于人性化。
不过,由于缺乏准绳,无统一指导标准,时下宠物行业经常陷入无序竞争的泥潭,造价偏高、消费品质量及从业人员资质鱼龙混杂、宠物医疗事故鉴定无法可依等等,都让主人们十分头疼。
宠物消费品琳琅满目
如今,汕头养宠的家庭越来越多,宠物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宠物市场不再局限于宠物买卖,在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客户需求扩大的双向刺激下,宠物周边产品层出不穷,线上线下的相关店铺大量涌现。
在金凤宠物市场,出售宠物配套产品的店家不少。一家专营店内,宠物食品、用品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超市,宠物猫狗的口粮十余种,宠物笼窝、食具、洗浴、尿不湿等等用品多不胜数,其中还有玩具、服饰、保健医药,想买的几乎没有买不到的。
记者注意到,这些宠物用品既有国产的,也有原装进口的,价格高低不一,价差能达到数倍,而大部分产品造价不菲,宠物玩具最贵的可以卖到两百多元,一个进口品牌狗笼价格高达五六百块,一件衣服三四十到七八十不等,一个剪指甲的专用剪刀也要几十元……
售价如此高昂,买的主人还不少。“你别说,店里的高价品比廉价品销得更好呢!”一家宠物店店员表示,眼下许多市民养宠装备齐全,也肯为爱宠大掏腰包,食品用品通通不含糊,专挑价格高、品质好的买,消费能力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那种剩饭剩菜养宠物的时代已经过去。
宠物消费富有“人情味”
提到宠物消费,如果联想到的只是食物、服饰,那就落伍了。伴随着宠物产业的不断扩大,宠物的多元化需求开始显山露水。现在的宠物消费正逐渐走向人性化,把宠物当人养、让宠物享受人类的待遇,成为许多养宠家庭的新理念。围绕宠物美容、医疗、娱乐乃至婚嫁、生老病死的新消费需求,宠物产业富有“人情味”的服务项目相继出现。
在我市,宠物美容店遍地开花,给宠物扮靓早已不是新鲜事;同时,不断增多的宠物诊所,医疗内容和设施也在不断增加,过去只给猫猫狗狗看皮肤病、施行节育手术的诊所,如今还要做常规体检、骨科手术、剖腹产等,甚至提供住院。另外更为特别的是,宠物的生日、婚嫁、殡葬都有人“管”,诸如宠物过生日有专用的蛋糕,宠物配对时有专用的礼服和爱巢,宠物去世有专用的棺材、骨灰盒。所谓生老病死一条龙服务,正应了那句话:“人有的,它全有;人没有的,它还有。”
当然了,这些服务价位也不低,有些甚至比人类消费还要高。给狗狗做一次美容,包括修剪毛发、洗浴两项,就要40~80元;打一次疫苗,80元;办一次葬礼,上千元。宠物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享受的待遇几乎与人相当,商家花样百出,宠物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而围绕宠物打转的新型职业也应运而生,例如宠物美容师、宠物驯养师等,成为当今不少年轻人的从业选择。
养只宠物月开销过千
家住世贸花园的陈女士一直想养宠物,不久前她从朋友那领养了一只两个多月大的萨摩耶犬,可是才养了两个月,陈女士就感到吃不消。
“简直是王子般的待遇。”陈女士告诉记者,这只萨摩耶每天起码要吃七八两狗粮,还必须是某进口品牌的狗粮,换便宜点的它还嫌弃。喝水得是纯净水,零食也得备着,这样一个月下来,单是口粮就要五六百块钱。每个星期都得去美容店洗澡做造型,每次花费60元。另外,还有玩具、尿布、磨牙棒、洗浴用品、药品,万一生病了,还得上医院看病,天热了每天都得冷气伺候。粗略一算,每个月的开销要2000元左右,这对月收入只有3000多块的陈女士来说,负担颇重。
家住嘉泰雅园的小吴养了一只小蓝猫,每月的花费一点也不比陈女士花的少。除了猫粮,小吴每天还要给猫买新鲜海鱼、鸡肝等食物,其余用品同样不能随便。猫咪皮毛越发光亮,主人的钱包却越来越瘪。不过,爱猫如命的小吴倒是乐在其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饲养猫狗宠物的家庭,每月开销少则四五百,多则数千元,如今主人们所做的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宠物温饱,而是在此基础上,照顾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监管近乎“真空” 宠物行业乱象丛生
逐年增大的市场需求量,推动着宠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市,宠物行业尚属新兴行业,未完全饱和的消费市场犹如诱人的蛋糕,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商家争抢分食。然而一个庞大的市场,监管却近乎“真空”,从宠物买卖的价格标准,产品服务质量到从业人员资质,似乎都缺少一杆标尺,宽松的经营环境导致乱象丛生,市场鱼龙混杂。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一条泰迪犬,市场价从六七百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价格相差甚远,但每个商家都宣称所售的犬只血统纯正,至于价码不一,有的说便宜没好货,有的说贵者哄抬身价,消费者往往左右为难。
医疗问题更让人头疼。作为刚性需求,宠物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人类医疗相比,宠物医疗又有其特殊性。宠物不具备人类表达能力,病情全凭兽医诊疗,不仅花费上比人看病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主人难以判断治疗效果。如果兽医诊断错误或用药不当,乃至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主人也难以取证维权;加上医疗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同样一只宠物,换了不同医院的医生,诊断、用药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也使得主人们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宠物食品、用品品种五花八门,“三无”产品随处可见,质量令人堪忧,主人即便花大钱挑品牌,买到手的也可能是假货。服务方面,有资格认证、具备一定技术含量的从业人员稀缺,服务质量好坏参半,价格同样没有准绳。
另类宠物看病难 “另类”市场待开发
时下,市民饲养的宠物不再仅限于猫狗,像乌龟、兔子、龙猫、荷兰猪等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然而这些宠物太另类,一旦生了病,很难找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药物及专业的医生医治。由于缺少医疗保障,另类宠物的主人只能自己给爱宠治病。
市民小苏养有两只龙猫,前不久,一只龙猫突然不吃不喝,精神萎靡,心急火燎的小苏抱着龙猫连续跑了三家宠物诊所,出乎意料三家诊所中两家表示无法医治龙猫,一家虽然开了药,但都是医治猫狗的药物。小苏觉得不靠谱,只好上网求助有经验的宠友,网购药物自己治好了龙猫的病。这番遭遇,也让小苏感到饲养另类宠物的不易。
就另类宠物医疗问题,记者日前咨询了我市几家宠物诊所,极个别诊所称有医治另类宠物的经验,而绝大多数诊所服务对象为猫狗,提供的药物也均是猫狗专用,另类宠物专用药品几乎为零。
“事实上,本土的宠物消费市场,依然是以猫狗为主要消费对象。”业内人士表示,与猫狗相比,另类宠物不单是药品难买,食品、用品也是少之又少,消费大多通过网购实现。当猫狗市场趋向饱和时,我市的另类宠物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开发。
本报记者 郑于蓝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