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剧在明代已形成独特唱腔

    针对过去把潮剧和正字戏列为弋阳腔或青阳腔、四平腔,并把正音曲戏推论成明末传入,第三章据此提出主要依据五条:一、帮腔;二、徐渭《南词叙录》说“弋阳腔……闽广用之”;三、万历年间福建即行“徽池雅调”、“青昆时调”,选本多种;四、福建词明戏也叫正字戏;五、闽粤曾有四平腔之说等,进行论证分析。认为:以《荔》剧为标志,以闽南方言语系为规范,包括以潮州、泉州方言演唱的潮泉腔,是与“四大声腔”同时的。它应是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腔)外的又一大声腔即第五声腔。提出潮泉腔为明代第五声腔,是李国平潮剧声腔理论研究的成果,在戏曲界引起较大反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此论也印证了明本潮州戏文发现、整理、研究后所普遍确认的结论―――潮剧在明代中叶已形成独特的唱腔和完整的表演形式,昔年的潮州白字戏是由宋元南戏的一支即正字戏蜕变而成。

    古代戏曲选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选录一部戏中的一出或数出的戏曲选集;另一类则以剧曲为主,兼收供清唱用的散套、小令以及时调小曲。早在明代正德、嘉靖时,就有《盛世新声》和《风月锦囊》的刊行,而大量出版通俗小说和戏曲书籍却在万历时期。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喜好,当时南京、福建等地的书坊,竞相选编“时兴新曲”,一些剧作家和审音度曲之士也推波助澜,遂使刻印本蔚然成风,其流风余韵,一直延续到清末。现存明清两代的戏曲选本,散见于海内外藏书家手中的,数目大约在五六十种。这是一大宗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对戏曲研究和戏曲艺术的推陈出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这些选本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佚曲资料。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鄙视、禁毁和兵燹等原因,许多剧本都已散佚。如明代传奇的存目当在千种以上,至今有传本者不足200种,幸亏在选本中还保留了大量佚曲,才得以了解某些剧作的名目或部分内容,不至于湮没无闻。现存明万历刊本《群音类选》,虽然残缺不全,但仍收录剧目157种,其中58种为明传奇的罕见剧目。这不仅可以开拓戏曲史研究的视野,探索其继承、革新和演变的轨迹,而且可深入发掘它们所蕴藏的戏曲文化的心理积淀和丰富内涵。

    其次,综观这些选本的书名,不是叫做《新刻京版青阳时调词林一枝》、《鼎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就是标做《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新刻精选南北时尚昆弋雅调》,真是名目繁多。这固然是书商为了牟利,故意花样翻新,招徕读者,但也反映出晚明舞台上除雄踞正统地位的昆腔外,还有弋阳、青阳、徽池雅调等各种声腔与之角胜。降自清代,《清音小集》选京腔剧目32出,《缀白裘》录高腔、乱弹腔、梆子腔31出50余折。它们各自以其独有的特点,在明清的戏曲园圃里争奇斗艳,展现出诸腔竞奏、流派纷呈的盛况。过去学者们为声腔剧种资料的匮乏所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增多,国内庋藏的选本不断发现,海外秘笈得以披露和回归,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研究者视这些选本为至宝,再稽以其他资料,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对南戏声腔的起源和嬗变,各种声腔的交融和吸收,以及地方戏的兴起和发展,都做了深入而有意义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选本所保留下来的众多剧目,多数都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观赏要求的变化,不少作品不能经受历史长河的筛滤和淘洗,已经黯然失色而被人们遗忘。但是,仍有一大批折子戏并没有失去它们原有的光泽,经过历代艺术家不断精雕细琢和移植改编,成为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艺术精品。如昆曲《单刀会》的《刀会》、《西厢记》的《佳期・拷红》、《宝剑记》的《夜奔》、《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长生殿》的《弹词》、《烂柯山》的《痴梦》,以及湘剧《琵琶记》的《描容上路》、川剧《破窑记》的《评雪辨踪》、《焚香记》的《阳告・阴告》等等,都一直盛演不衰,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今天,我们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戏剧创作,古典戏曲选本所提供的优秀剧目,以及有的选本所总结戏曲表演经验,一定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编纂《古本戏曲选集丛刊》是泽惠学林、功德无量的名山事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三集)

贺中秋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