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市中医院郑金利、翁萍璇:妙手仁心 夫妻档

  见到郑金利、翁萍璇夫妻俩时,他们正在运动治疗室帮助偏瘫病人做康复训练。只见郑金利轻轻抬起病人的左手,同时下达口令:“手抬起。”接着,他一边引导病人的手上举,一边询问他肩膀感觉如何。随后,郑金利右手按着病人左腿的侧关节,左手拉着脚盆,将病人的脚慢慢地曲起来,然后慢慢地伸开。

  “这是为了让病人记住运动的韵律,病人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脚上。康复训练非常注重治疗师和病人的互动配合。”郑金利接触到记者探询的眼光,解释说:“病人需要不时向治疗师反馈自己的感受,治疗师再根据病人的反馈调整手法。”

  “有机会一定把他们挖到揭阳来!”

  在市中医院院长钟山的眼里,郑金利、翁萍璇夫妻俩有一个共性,就是富有爱心和耐心,对病人说话轻声细语,“可谓是妙手仁心”。 钟山开玩笑说:“他们长期接触中风、脑外伤等疾病患者,与这些患者沟通时非常耐心。就算你当面打郑金利一拳,我想他也不会对你恶语相向的。”郑金利来自汕尾陆丰,之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翁萍璇是汕头潮阳人,之前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这对康复治疗“夫妻档”在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他们到市中医院工作之前,市中医院领导就经常听到郑金利的名号。揭阳一些老干部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时,医院安排会讲潮汕话的郑金利帮他们做康复治疗,这些老干部被郑金利和翁萍璇夫妻俩的技术和服务折服,在与市中医院领导聊天时,他们跟市中医院领导介绍了郑金利,并不断说“有机会一定把他们挖到揭阳来”。恰逢2009年市中医院准备把康复科做成粤东地区最大的康复科,但医院技术过硬的康复治疗师十分匮乏,需要引进经验丰富的人才填补空洞。

  促使市中医院下定决心把郑金利、翁萍璇夫妻俩请到揭阳来的,只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2009年,市中医院派医生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时,郑金利正好是这些医生的指导老师。“当时,有一个差不多10岁的小女孩手骨折,手术后到康复科做康复治疗。郑金利一碰她,她就哭。郑金利就找了几本故事大王,边讲故事边帮她治疗。”回忆起那时看到的情景,市中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卢晓波依然一脸佩服,“当下我就立即请示领导招贤,领导联想到之前也有病人提到他,就同意我们把他挖过来。”

  治疗师队伍的佼佼者

  不辜负医院的期望,郑金利、翁萍璇到市中医院工作之后,康复科发展快速。康复科2010年每月的营业额30万元,今年已接近100万元。他们带领着治疗师团队提高综合素质,扩大科室的影响力。现在,从省内各所医院转诊过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卢晓波说:“郑金利和翁萍璇无论是从素质,还是技术、服务上来评估,都是治疗师队伍里面的佼佼者。”市中医院聘请了中国康复研究所、汕头大学等医疗机构及院校的知名教授长期定期到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并作技术指导,“这些教授对郑金利和翁萍璇的评价很高。”钟山欣慰地说:“有这样一批妙手仁心的技术骨干,市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市中医院办公室主任黄曼芬介绍,郑金利和翁萍璇让病人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他们过硬的技术,还有一颗细心为病人服务的“仁心”。2010年12月,一位新西兰华人在新西兰发病后随即慕名来到市中医院。“那个病人有吞咽障碍,入院时还插着胃管,完全无法进食。”翁萍璇说。这位70岁的病人在新西兰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利用爽滑的香蕉送食物和药,这样比较容易吞咽。有一天晚上接近8点,郑金利接到这位病人丈夫的电话,问郑金利医院附近哪里有市场,他要去买香蕉给患病的妻子送药吃。考虑到病人亲属在揭阳人生地不熟,郑金利不顾外面的寒风凌厉,主动接过这个任务,跑了好几家店才买到了香蕉。病人家属十分感动,出院后还送来了锦旗。“病人出院的时候,已经可以吃两碗饭了。”说到这,郑金利和翁萍璇倍感欣慰。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邱洁纯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超级机器人

潮汕搞笑短剧:送上门的美女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