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转运站建在居民区内完全可行
□ 本报记者 杨可 文/摄
本报昨天民生版《垃圾成堆现象谁之过?》一文中提到,不少临时垃圾转运点“应运而生”,其“硬伤”正是因为垃圾转运站配套少。而无法按照有关规定足额建设使用转运站,除了规划不完善、不落实,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之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市民及单位的不理解和抗拒。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垃圾转运站的“落地”,使不少转运站“难产”或“夭折”。
垃圾转运设施能否“与民为邻”?市环卫部门给出答案:在管理到位、清洁到位的情况下,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也了解到,中心城区就有竹园、广厦及飞厦几个片区的垃圾转运站,多年来一直与居民“和谐共处”,甚至做到了“零投诉”。
现象:转运站仅用3天就被围堵封锁
据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垃圾转运站配套方式有两种,一是市、区财政投入资金进行建设,二是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单位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然而,一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想方设法拖延、缓建或不建配套的环卫设施,或故意不按标准完善垃圾转运站功能、缩减垃圾转运站面积,甚至改变配套的垃圾转运站使用功能。
例如配套在同益花园的垃圾转运站,环卫部门去接收时发现站里设施不完善,门口开在地下出库出入口的斜坡形通道内,作业车辆根本无法进出。但环卫部门进行改造完善后,只使用3天,垃圾转运站就被周边居民围堵封锁了。居民们表示,买房子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小区要配套建设垃圾转运站,转运站又建在地下车库旁边,垃圾车进出时产生的声音共振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如今,这一垃圾转运站只能用来放置工人的作业工具,而无法发挥其服务效益。
这一情况在海悦花园也同样出现。据透露,该小区配套的垃圾转运站也是只运转了几天就被围堵停用。在转运站门口还摆着一张放有石头的桌子,大门上更是被写上“强烈抗议反对在此建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字样。而石炮台街道辖区范围仅有的一个垃圾转运站,也曾被多次“投诉”。
解惑:日常管理和清洗须做到位
为什么市民群众对垃圾转运设施避之不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道出原因:一是担心污染,二是担心由此带来的“负附加值”,即自有房产价值缩水。另外,开发商也担心,楼盘销售因配套有垃圾转运站而受到“连累”。
“其实,在管理和清洁到位的情况下,垃圾转运设施是可以‘与民为邻’的。”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垃圾转运站,他们一般不建议建设在居民住宅楼下,最好能够独立建在外围空地上;同时,在日常作业之后必须进行清洗、去除异味。他向记者透露,大约十年前,我市曾试行在转运站投放降臭药物,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最终因区级环卫部门难以承担药物经费而作罢。
样本:多次转运避免垃圾积压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小区都与垃圾转运站“格格不入”,在竹园、飞厦及广厦几个片区,转运站就建在居民区内,多年来相安无事。记者昨天下午6时左右在建于竹园与茶园两个开放小区之间的垃圾转运站看到,转运站对面就是一整片居民楼,最邻近的一栋与其距离不到十米。站在转运站外,还是可以闻到一丝臭味,但并不明显;站内站外、墙壁天花板几乎不见垃圾残留,整个转运站显得较为整洁。
而飞厦片区位于松园的垃圾转运站不仅挨着居民楼,对面还有两个经营中的店铺。其中一位经营书报文具的店主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做生意已经10多年,开店时转运站就已经存在。“转运垃圾的时候当然会散发臭味,这是很正常的,咱们家里只有一袋的垃圾都会臭,何况这么多垃圾。”该店主说,“但每次转运垃圾后,工人们都会把转运站里外打扫清理一遍,直到没有臭味为止。这一点确实要‘点赞’。”
“为了尽量使转运站的运转不影响居民生活,我们的确下了功夫。”金平区环卫局东方清扫队的李队长告诉记者,由于转运站不仅接收环卫工人收集来的垃圾,还包括街道保洁员运送来的垃圾,如果保洁员送垃圾来时发现转运站没有运转,大多会将垃圾堆在门口,造成恶臭或污水横流。为避免垃圾在转运站外积压,清扫队经过实践并与街道保洁员、居民进行沟通协调后,掌控了保洁员运送垃圾的时间节点,决定采取“多次转运”的办法,确保垃圾及时得到转运。如在竹园片区,从早晨7时就启动当日首次转运,下午3点半、晚上7点各有一次;在飞厦片区,从早晨6时至晚上10时共有4次转运。同时,他们还每天两次对垃圾转运站里里外外进行“大扫除”,尽量保证干净,消除异味。
有序的管理机制,令这些垃圾转运设施既发挥了现有环卫设施应有的作用,又不影响环境,真正做到了“与民为邻”。李队长表示,他任东方清扫队队长3年多来,由该队负责管理的竹园、飞厦片区的垃圾转运站从未接到居民投诉。
“格格不入”还是“和谐共处”?
一边是居民围堵刚建好的垃圾转运站令其无法运转,转运站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一边是垃圾转运站就建在住宅楼下、商铺对面,与居民、店主“和谐共处”。这两者的差别在哪?
其一,是管理。有序开展多次转运,避免垃圾积压在转运站门口,同时加强清扫、保洁、除臭,这是竹园、飞厦片区转运站的管理模式,多年来一直保持“零投诉”。如果其它转运站也能做到这些,将“脏乱差”与垃圾转运站“隔绝”,让转运站不再“臭名远扬”,相信离“与民为邻”也就不远了。
其二,是观念。垃圾转运站需要建吗?相信每位市民都认为这是“必须的”。但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却人人都不喜欢,建在谁家附近谁都不乐意。从过去的露天收集到如今的转运压缩,有些地方甚至做到了密闭压缩,可以说处理垃圾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环保。垃圾转运所带来的问题并非没有办法可解决,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市民更要转变落后观念,接纳垃圾转运处理设施。毕竟,环境卫生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只有每个人都参与,才能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