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琳楠)连日来进入“高温模式”,闷热的天气让不少市民纷纷“热晕”,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医院连日来接诊了众多患者,其中,以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患者居多,老年人、小孩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中暑。医生提醒,六七月份为中暑高发期,就算待在室内也可能会中招,应注意预防“室内中暑”。
近日,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黄先生出现恶心、乏力等症状,随后在工作中突然晕倒,医生诊断,这是因为中暑引起的。“在室内待着怎么也中暑了呢?”不少人感到很纳闷儿。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陈英杰表示,除了高温暴晒的室外,闷热潮湿、通风不畅的室内也是中暑的多发地。如果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哪怕是在室内,也会造成人体内积累大量的热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来,就会引起中暑。
“最近一段时间,急诊内科收治的中暑患者比去年同期增多2成以上。”陈英杰告诉记者,户外作业人员、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多患有疾病,且肌体散热功能不好,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据介绍,轻度中暑患者大多出现发高烧、头晕、肢体疼痛等症状,最严重的会出现晕厥,应及时送医。医生提醒,预防中暑,平时应多喝水,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出现中暑症状,尽快到阴凉处休息,饮用莲花峰、清凉饮料以及藿香正气解暑水或胶囊等,多食用西瓜等水果,中暑较为严重的,应及早送往医院检查。
此外,近来天气湿热,还需预防“热射病”,这是一种属于重症中暑的致命性疾病,大多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度的天气,临床表现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脑、肝、肾、心脏等都会受到影响。“热射病”不可小觑,老人、小孩、孕妇、体弱多病者和需要在室外高强度工作的劳动者尤为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