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村虽然总人口还不到5000人,土地面积仅0.99平方公里,但却是一个“人才摇篮村”,中国电影事业创始人郑正秋,曾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的金融家郑铁如,中科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郑儒永,土木工程师、清华大学教授郑国忠等均是上盐人,堪称“名人故乡”。目前,这个“名人故乡”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千方百计谋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取得较好成效,老村正焕发新貌展现无穷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坚强核心
基层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于党支部这个“带头人”。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村长郑儒实介绍,他们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坚强核心。村党支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任务。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完善干部岗位责任制、民主监督等10多项制度,明确落实村干部职责分工,“两委”干部每人包干一个工作片,村各项管理工作都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片每个干部身上,并定期进行评议,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此外,还推行党员联系村务、联系群众责任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上碰到的困难。村“两委”一班人经常深入农家,关心群众生活疾苦,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像村里有一村民不幸患上尿毒症进行了换肾手术,家里为此背负上了沉重债务,村“两委”得知这个情况后,除了在日常帮扶、补助等方面进行积极照顾外,还想方设法争取了3000元爱心款,虽然钱款不多,但雪中送碳的关爱行动让该村民一家十分感激,也在全村村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一名村民阿财,长年卧病,失去了劳动力,村干部在民生走访中掌握到这个情况后,也把阿财列为帮扶对象,帮助他解决了生活经济来源等问题。
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村党支部的首要任务。该村党支部一班人不断增强发展观念和竞争意识,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确立工业兴村的发展思路,致力发展农村经济。
据介绍,针对本村在国内外经商办企业能人众多的优势,该村党支部秉承“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采取“外引内联”方式,积极开展对外联谊活动,注重“以情引商”,动员海内外实业家回乡投资设厂。目前,全村拥有织布、氨纶、织袜等各类企业32家,“水鸭子”等品牌袜业享誉国内市场。
针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实际,该村党支部注重可持续发展,实施“养鸡生蛋”策略,规划村工业区建设用地18亩,采取出租的方式供13家企业使用,年可收取租金5.2万元,提高土地效益,增加集体收入。筹资建设村农贸市场,将41个摊位出租给村民经营,年可收取租金4万元,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2013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390元,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展现新农村风貌
村道是否畅通,村容村貌是否整洁,这些都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标志”,上盐村专门修编制订《上盐村村庄整治规划》,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
几年来,该村党支部广泛发动民资民力,致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卫生,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分别浇筑长1100米、宽10米的南溪路和长350米、宽6米的东宫路水泥路面,并种植风景树200多株、架设路灯500盏,有效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
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淤塞严重的寨前溪和南溪进行全面整治浚深,清理河面漂浮物和淤泥,增设、修缮溪边、寨前路防护栏长2公里,修筑南溪石篱1500立方米和北港上盐段石篱3000立方米,确保溪河畅通、河水清澈;全面拆除、填埋村内废弃旧厕池500多口,新建公厕2座,刷新寨墙和学校围墙,清理卫生死角,清运垃圾杂物近1000立方米,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还健全垃圾处理设施,投资8万元,建设垃圾转运站1座,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据了解,下来,村党支部将借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致力办好文化公园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治安监控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实事,全力推进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
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