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垃圾分类试点推广缘何“夭折”

  分别标示有“厨余”、“可回收”、“有害”和“不可回收”等字样的大号蓝色垃圾桶,曾经是市区龙禧花园的一道风景线。从2012年10月份开始,该小区率先设置分类垃圾桶,试点推广分类投放垃圾。然而试行才一年半,分类垃圾桶已悄然“隐退”。这让记者不禁追问:垃圾分类试点推广缘何“夭折”?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龙禧花园采访,已看不见大号蓝色垃圾桶的踪影。龙禧花园物业管理处的李主任告诉记者,分类垃圾桶在去年下半年就已撤走,小区试点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也宣告结束。他表示,在试点前期,有部分居民比较配合,会将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装袋后,放在楼道里或直接投放到分类垃圾桶。但一段时间过后,大家又将垃圾一股脑儿地装在一起。“试点成效不理想,要推广的难度太大。”

  为什么试点成效不明显?李主任分析,居民的不配合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大部分居民对分类垃圾的热情只有“三分钟热度”;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环卫工人在实际作业中不够支持,在中转运送垃圾的时候,将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除了一些明显可回收的被保洁员取走之外,其他的垃圾分类了也等于没分类。而居民们眼见此状,也渐渐失去了在前端就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他认为,这说明要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各方持续进行大力的推广宣传。

  对此,市环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各种因素关系复杂,要实施此项工作,必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系列活动,并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市计划在中心城区选点,启动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筹备。

  而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除了中心城区之外,我市农村地区也有部分社区正为推广垃圾分类而进行努力。自2012年5月起,潮阳区和平镇和m社区就在社区内投放了18组分类垃圾桶,均为不锈钢所制。垃圾桶上用大红字标明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并设计了脚踏板和密闭盖,居民倒垃圾时,只需脚踩踏板,盖子就会打开,这样也保证了垃圾臭味不会散发出来。据社区党支部委员林庆朝介绍,刚开始投放分类垃圾桶,居民们并不是很理解,但经过干部们的宣传以及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如今已有6成居民能做到自觉将垃圾简单分类后再丢进垃圾桶。而对于那些未经分类的,环卫工在运送垃圾之前会再一次进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进行拆解。

  本报记者 杨可

  相关链接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可回收物:生活垃圾中未污染的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

  厨余垃圾:指家庭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包括食品交易、制作过程废弃的和剩余废弃的食物,如米饭、面食、过期食品、菜根菜叶、骨头、果皮、茶叶渣;

  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废温度计、废胶片、废相纸;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前三类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如废弃纸巾、烟蒂、陶瓷制品。 (杨可)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蔡英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开车奇遇记

潮汕搞笑短剧:本田偷情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